火药怎么制造出来的

2024-04-13 16:56:31 教育知识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1、中国古代炼丹师发明: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隋代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做神仙并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

火药怎么制造出来的

1

1、中国古代炼丹师发明: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隋代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做神仙并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火药的配方。

2、火药主要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的黑色或棕色炸药,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烧的药剂。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3、火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火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带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

八路军新四军没有设备原料,怎么造枪弹榴弹和地雷?——人民兵工系列(2)

2

  上篇我们介绍了八路军、新四军自己制造乃至设计的**。在当时的资源、设备条件下,做到这些当然很困难,而且大多是利用了抗战初期的几个有利条件——***军溃逃的速度超过日军进军速度,留下不少军工物资、材料;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总体形势还不错,我军采购器材、原料时尚有途径。  但后来随着***掀起**高潮,日军对根据地反复围剿,我军工部门的条件和环境变得非常艰苦,自造枪械的工作被迫暂缓甚至暂停,工作重点转向提供弹药、保障战斗补给。这包括自造*****榴弹、地雷,开发适合我军的枪榴弹。枪弹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政府就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军火供给,对新四军更是百般刁难。因此我军的枪弹来源主要靠缴获,各部队弹药奇缺,每支枪只能配三五发**。每次战斗结束,能从敌人身上搜获一些**,绝对是件大好事,可不容易碰上。

  大家更多的工作,还是把散落的弹壳搜集起来,送到后方去重新装火药、弹头,把它“恢复”“装配”成一颗新**。这就叫复装**。  射击后飞出的弹壳,都会因枪机撞击等有点变形。但相对于全新的**,要容易多了。因为枪弹虽然看着又小又简单,生产工艺却不简单。比如弹壳,从一块铜片变过来,得经过冲压、拉伸、切口、收颈等多道工序。  当时我军的复装**一般分四步完成。  首先是将打过的旧弹壳通过挤压还原。这相对来说是最简单的一步。

  第二步是造**头,相对来说是最难的一步。一般是先用铜元冲出一个弹头壳,而且要用七八个不同形状尺寸的冲头,分几次才能成型。然后往冲好的弹头壳里灌进熔铅,再对后面的弹尾进行缩尾、收边等工作,最后校正直径、抛光。一共约15道工序,才出来一个**头。

  上图是现代枪弹弹头、弹壳的制造成形示意图。  一个工人手工冲压弹头壳,一天能造三四十个。有的根据地军械部,试验出用废铜熔炼铸造弹头壳。先做好钢模,一模能浇出6个8个。但铸造的弹头壳,外表有些毛糙,尺寸也有波动,还是需要逐个修整加工。这个加工一开始比较难。因为弹头壳是锥体的,用锉刀手工锉,既慢又不规矩。后来试制出一种类似卷笔刀的刀具,把浇铸的弹头壳夹在手摇钻上加工。这样一套设备,一天能生产约一百个弹头壳。  弹头最难的是铜外壳。当时军械部也造过不包铜的铅弹头,但它发射时,会有一些铅粘在枪膛,弄得枪无法连续发射。  第三步,装火药。当时正规的****,都是用无烟火药。我军最初造不出来,也买不到,只能靠两种来源。  一是从缴获的日本炮弹中拆取出发射药条,压碎整形后用。没打响的**,也能取出发射药。这都属于好货了,要优先用于复装机枪**。  **弹,只能用老式黑火药。它发射后有烟,但总比没有强。枪弹用的黑火药,要比手榴弹用的更精细,因此都是脚踏碾压得很细。后来八路军几个根据地突破了自产硫酸、火炸药的难关,枪弹发射药才算基本解决。

  复装**的最后一步,组装。给弹壳插上弹头,底部装上底火,一颗**的复装便告完成。  1940年3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在黎城县下赤峪村开办了一个复装枪弹厂。5月1日试制成功,开始批量生产,生产能力后来达每月2万多发。这个月,陕甘宁边区的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3厂,也开始复装**,到1941年底共复装**20多万发。  在1940年,晋东南、晋察冀等根据地年产复装**也都在10万发以上,使部队弹药奇缺的状况有所缓解。

  度过1941、1942年最困难的时期后,我军不仅力量更壮大、反围剿更有力,军工部门的生产能力也显著提高。到1943年,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复装**68万发,冀鲁豫军区达到17万发。胶东第1兵工厂最高时曾月产3万发,陕甘宁边区第1兵工厂最高月产量达13.5万发。  这时随着战斗规模扩大,捡弹壳已无法满足需要了。1944年,各根据地军工部开始生产全新**。  造全新**,面对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弹壳材料——黄铜。它是铜和锌组成的合金,延展性和硬度两方面都合适,所以能冲压、抽拔成弹壳,又能承受枪膛内发射的高温高压。  各根据地其实从1941、1942年开始,就尝试生产黄铜了,方法也是因地制宜、发扬特色。  晋察冀军区军工部技术研究室,在**厂的山脚下修了一座反焰炉,利用山坡修筑烟囱提高温度,把收集的废锅铁、古制钱、铜元、铜铁铸件等,放入精炼、提纯,得到纯铜。这些杂铜中也含锌,特别是从农村搜集来的制钱,含锌量较高,用蒸锌法可以提炼出来。

  从最初实验,到研制出比较完善的蒸锌装置,中间有许多困难曲折,到1943年初正式投入生产。旧干电池的锌皮,也是一种好原料。  八路军总部的兵工4厂化铜部,生产条件有一项比其它地方好——电能。他们也是用杂铜做原料,采用蒸锌工艺提炼纯锌,再用电解技术提取纯铜。  得到精铜和锌块,再按7:3的比例冶炼,就得到了黄铜。生产**壳的原料有了。  造全新**的第二个技术难题,是**壳的成型和加工。其中弹壳底部装底火的凹部,俗称“炮台”,是最难的。这个凹坑里还得打出一个或两个小孔,让底火击发后的火焰喷入弹壳,引燃发射药。

  晋察冀军区军工部进行了大量工作,才找到加工炮台的合理工艺。他们又制造出铣炮台的专用工具。1943年夏,完成了所有技术准备,开始试造全新**。  新四军第7师的技术工人,设计制造出一种脚踏底火小冲床,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率。

  他们还用铁道钢自制土车床,改变完全靠手工生产的局面。随着各种土机床陆续问世,有力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产量从每天十来发上升到近百发,手榴弹产量由每天一两枚上升到几十枚。  1944年春,胶东兵工厂还试制出钢壳**。说句题外话:我国缺少铜矿资源,因此现在的枪弹都采用钢质弹壳。当然,这与抗战时期的钢弹壳有很大区别了。  到1945年各根据地的**产量进一步提高,我军战士终于能可着劲地猛打日寇。

手榴弹  在早期缺少枪弹时,手榴弹一度是我军手里更重要的杀敌武器,特别是游击队。  手榴弹相比**,炸药用量可大多了。但各根据地的普遍现象是缺乏化工能力,早期阶段都无法制造真正的炸药,只能从未爆炸弹里冒险掏出一点,主要得靠民间土法制造黑火药。火硝、木炭、硫磺,配比稍微变化一点,能分别配成发射药、炸药,用于枪弹和炸弹。  黑火药的爆炸威力不到TNT炸药、无烟火药的一半,因此这样的手榴弹扔出去后,声响烟大,气势不错,但一颗手榴弹还炸不死一个敌人。

  比如在1941~1942,新四军4师各部消耗手榴弹4 500余枚,炸死炸伤敌伪2 500多人,攻克据点13处。  当时各地军工部下面的生产厂一般分两种:修械所、炸弹厂。前者主要是修理战损枪械,也试制**、掷弹筒、迫击炮,后者负责制造手榴弹、地雷。  手榴弹威力小的原因,一是黑火药,另一方面是弹壳。各地基本都只有土法小高炉,早先浇铸的弹壳质量不高。

  手榴弹杀敌就靠破片高速飞行,破片足够多,杀伤效果才好。现代手榴弹都采用预制破片结构,抗战时期美日等军也普遍装备了外壳有很多槽(帮助产生合适破片)的手榴弹。但我军的手榴弹,有时一颗只炸成两瓣,飞的还不快。  有的手榴弹,还出现炸不响或出手炸的毛病。这是因为导火索药装得松紧不均,或者弹体密封不严。  后来各炸弹厂加强培训和管理,改进工艺。整个手榴弹的生产过程,从炼铁、浇铸弹壳、配制黑火药、车削木柄,到最后装配完成,都有了一定的操作规范。手榴弹的质量得到保障,产量也显著提高。比如陕甘宁边区第1兵工厂,1943年制造手榴弹10万枚。

  抗战最初,生产的*****榴弹数量不多,质量较差。枪弹出现射程近、膛炸、横飞,个别还有弹头铅芯与铜壳分离的问题。随着各修械所、炸弹厂加强建设和管理,生产质量、产量逐步提高。  比如到1939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炸弹厂(也称柳沟铁厂)每月可生产手榴弹约1.5万枚。他们还把技术人员派往下面各军分区,帮助组建炸弹厂,就近供给,保证民兵人人都有手榴弹。柳沟铁厂则专心负责炮弹毛坯生产,以及手榴弹研发和技术指导。比如改进发火机构,提高发火率;改进延期药的配方和制造工艺,提高延时准确性。  当时我国使用的手榴弹,主要是仿自德国的木柄手榴弹,结构比较简单、方便制造。但它尺寸大,形状特征明显,不适合敌后侦察员携带。特别是新四军各部,进入敌占城市侦察的任务多,需要便于伪装的无柄手榴弹。这一方面靠缴获,另一方面就靠自己攻关仿制了。  新四军4师把***军使用的无柄手榴弹,拆解研究:弹体是铸铁的,弹盖和发火延期装置用铝浇铸;使用时旋去弹盖,拉火绳拉发。他们用有限的材料仿制了一批,满足了侦察兵的需要。

  到了抗战后期,随着战斗规模扩大、技术能力提高,新四军开始自造信号弹,改变通信手段原始,仍靠通信员送信、传达命令的落后状况。  信号枪根据从敌顽军缴获的仿制,比较容易。最开始不了解各色火焰的发光药如何配制,只能生产白色火焰,通过1、2、3不同数量火球区分。后来能造绿、红、黄、紫、黑等颜色发光药了。

  还有照明弹,弹头用纸做,弹体用木材,里面装降落伞、鞭炮、发光药、导火索等。弹尾是一小段元钢,插到**管里用空包弹打上天,能飞到70米高度。地雷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法以游击战、麻雀战为主,地雷是打伏击、阻交通的好武器,特别是在北方的平原、山区。

  1941年3月开始,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开办了地雷培训班,分期分批培训武委会主任、民兵队长,由军工部技术干部们传授地雷制造和爆破知识。军工部还编写了《地雷制造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册子,印发给大家。  依靠这些骨干,又在各地层层办训练班,很快在根据地掀起了一个“村村造地雷、户户有地雷”的群众性的爆破运动。  根据地人民从当地实际条件出发,创造出品种繁多的地雷。其中,石雷的产量最大,用途最普遍。因为太行山有的是石头,而且石雷伪装性好、杀伤力强。当时群众把造石雷的方法编成了歌谣。

  一块青石蛋,当中钻个眼,  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  黄土封好口,线子在外边,  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  鬼子来“扫荡”,石雷到处响,  炸死大洋马,留下机关枪。  保卫老百姓,保卫公私粮,  石雷真顶事,大家赶快装!  晋东南民兵李海元、王彦才还发明了造雷机,每天可造石雷30多颗。  当时一些根据地的成年人几乎人人都参加了造雷。广大民兵爆炸组,既战斗也军工,自产自用。他们造的地雷,规格不一、形体各异,有铁壶雷、石雷、木箱雷等。但也正因为五花八门,让鬼子伤透脑筋。  抗日军民在地雷的埋设伪装上,想出很多点子,创造了许多巧妙方法,大摆地雷阵。反“扫荡”时,地雷被埋在门前屋后、炕头灶口、柴堆井台、锅底鸡笼等地方,使敌人不敢进屋,不敢乱翻,有效地保卫了村庄和家院。

  根据地军民还创新研制了很多地雷。比如化学雷,延时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起爆,对付敌人的工兵;电雷,利用干电池、电线引爆,用于精准雷击。还有连环雷、蝎子雷,踩中一个,后面炸起一串,适合对付敌人的行军队列。

  地雷在抗战时期用途广泛、威力不凡,电影《地雷战》对此有非常生动的展现。  以地雷为主体的爆破运动,后来由护村看家逐步发展到主动出击,围困敌人的碉堡、据点。结果敌人只能困守在碉堡内,不敢轻易外出。

  1944年,晋察冀根据地为了攻坚战需要,还研发了一种飞雷。它以普通地雷、子母雷、跳雷技术为基础,把装有0.5千克炸药的地雷像发射火箭一样打出去,飞行距离可达100米,炸毁敌人的碉堡。  美军观察组参观军工厂时,看到飞雷后也惊叹不已。

枪榴弹  枪榴弹,威力和手榴弹相当,射程则远几倍,是现代战争中很重要的步兵弹药。抗战时期,我军也结合自身需要和条件,研制过多种枪榴弹。特别是新四军,因为南方河网、丘陵多,经常需要几百米的曲射火力,而且要轻便易用。

  1941年,新四军6师造出一种枪榴弹。它弹体与普通的马尾手榴弹、无柄手榴弹差不多,尾部装了一段直径6.5毫米、长33毫米的铁杆,可以插入三八大盖的枪口,用空包弹发射。第二年,新四军1师、3师也试制出尾杆式枪榴弹。  铁杆尾巴的稳定性不高,而且空包弹的火药能量不多,射程只有100米。引信,最初用导火索,类似手榴弹,延时引爆。后来可以自制雷管,就用铜铝材料铸造毛坯、手工加工,造出碰炸引信。  改进发射药后,枪榴弹的射程提高到150米左右。它们随后就开始大量生产、装备部队。1942年7月,新四军3师的枪榴弹月产量就能达到1 000发左右。  1941年的一次战斗中,新四军1师某团把一个据点周围的敌人都消灭了,就剩下大院内的团部还在顽抗。大院子四周都是河道,只有南北两座桥可以进出,但已被敌人拆掉桥面,加上敌人火力较猛,我军无法冲进去。于是团长命令把一个营的枪榴弹全部集中,对准大院打去。上百发枪榴弹,流星似地落入大院,打得敌人死得死、伤得伤、躲得躲。我军随即渡河冲进大院,一举歼灭残敌。

  铁杆容易磨损枪管的膛线,于是后来换成尾翼。有的套在枪口上发射,有的用加装在枪口的枪榴筒发射。  枪榴筒,是装在**口的一段粗管子,能发射平底枪榴弹和加尾翼的枪榴弹。因为密封更好、管子稍长,它的射程能达到300多米。带尾翼的枪榴弹还能在尾部加药包,射程可达450米。  受自制炸药的限制,枪榴弹的杀伤力不大。但我军指战员们发现,用排枪发射的方式集中攻击,效果很好。  1943年1月,新四军5师在收复麻城的战斗中,把100多发枪榴弹用排枪集中发射,摧毁敌人火力点,有效压制了敌人。  1942、1943年,新四军各部还在碰炸引信的基础上,自造出空炸引信、燃烧式枪榴弹。此时新四军很多军分区都已能生产枪榴弹。特别是在5师部队,枪榴弹普遍装备,甚至民兵也逐步装备上。

  1943年5月,新四军2师5旅部队在江苏六合县桂子山与日军相遇,用自制的枪榴弹一排猛射,击毙日军80多人,取得桂子山战斗的胜利。1944年,新四军2师根据战争形势发展,试制出拉发击发两用枪榴筒,能平射、曲射。它不是套在**口上,而是单独使用。

  这些不算很正规的枪榴弹、地雷,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投稿邮箱:bqzs@cos.org.cn

古代中国的火药,是怎么发扬光大的?

3

火药,由晚唐时期发明,作为摧毁骑士阶层的武器,深深地影响了军事武器发展的历史。即便到今日,尽管火药已经经历黑火药,无烟火药等各种因武器差别而繁杂多样的类型,但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发射金属弹丸的方式,却到今日依然是绝对主流。

黑火药最早并不是直接作为军事用途而进行研发的。在古代,炼金文化丰盛一时,食用生石灰以用来寻求快感更是在古籍中屡见不鲜。而正是在这种疯狂中,伴随着凡是个人就会思考如何进行长生不老的梦想,古人开始了多次求索(作死)之路,想尽各种奇门妙招炼制这个玩意。最终,长生不老药倒是没人练成,黑火药这种东西倒是出现了。

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了《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其中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这便是最早的火药记载。在今日的老君山,更是发现了大型古代兵工厂的存在痕迹:用来生产的硝池,4处数百平方米的工作面,洞内还散落着大量破碎的明朝以前的瓷器。

到了宋朝,北宋时期用火药制成的各种武器,如火药箭、钩锥、霹雳火球等早已被广泛应用到军事上,在宋朝对抗金国的进攻中多次使用火药、火器取得胜利。据宋王得臣《麈史》引宋敏求的《东京记》所述:“火药作、青窑作、猛火油作、金作、火作、大小木作、大小炉作、皮作、麻作、窑子作是也,皆有制度作用之法。”

在其中,作为枪械的最早原型,突火枪便被制造了出来。据《宋史·兵志》载:“开庆元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不过最终这些武器还是抵挡不了大宋毁灭的历史进程。

到了元代,1260年,蒙古军队在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而在阿拉伯人与欧洲人的交战中,这些武器又传入了欧洲。

在明代,大名鼎鼎的神机营的出现标志着火药的军队化制度化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据《皇明通纪法传全录》中记载:永乐八年,征交趾,得神机枪炮法,特制神机营,肄习火器。

据史载,神机营为了能够保证长时间持续的射击,通常使用“轮射”战术:前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击之后,马上将枪械递回中间排的士兵,同时从第二排的士兵手中接过装好弹药的神机铳。第二排的士兵一方面负责从前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射击之后的神机铳,并向后传递给第三排的士兵装上弹药;另一方面负责从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已经装好弹药的神机铳,并向前传递给前排的士兵。如此反复轮换,实现火力的持续性,战斗力十分强大。在这一时期,无论在武器制造还是在战术层面,古代中国对火药的运用达到了顶峰。

但到了清代闭关锁国政策和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火药的运用陷入了相当长停滞时期,再一次的发展,得到皇帝的后院被英法联军扬了的时候了。

如果不是大量的史料记载,和对这些古籍的保护,鬼知道今日的韩国会不会拿这玩意申遗呢?

#寻找古籍守护人#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火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