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肉有什么(大肉是指什么肉)

2024-04-10 03:23:16 综合百科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大肉就是指猪肉。有一种说法是猪肉分大肉和小肉,大肉燎毛后煮熟上供,然后众人分食;小肉做成小肉饭,众人分食。在回民聚居的地方,他们忌讳称猪肉,所以会称猪肉为大肉。由于明朝皇帝姓“朱”,与“猪”同音,明朝人为避讳,把猪称为豚,猪肉称为大肉或豚肉。又有说法是这

大肉是指什么肉

1

大肉就是指猪肉。有一种说法是猪肉分大肉和小肉,大肉燎毛后煮熟上供,然后众人分食;小肉做成小肉饭,众人分食。在回民聚居的地方,他们忌讳称猪肉,所以会称猪肉为大肉。由于明朝皇帝姓“朱”,与“猪”同音,明朝人为避讳,把猪称为豚,猪肉称为大肉或豚肉。又有说法是这个习俗在清朝建立后带入关内,满族人民的”大肉“、”小肉饭“这两个词汇也传入关内。起初仅仅在满族家庭内部使用。

中国癌症高发,竟是爱吃肉惹的祸?看完瞬间醒悟,原来这么多年都没吃对

2

“碗里有肉”,曾一度被国人视为生活富足的标志。随着经济水平飞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肉食也成为了大众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然而,肉吃得多了,不光会变成身上的膘肉,还让不少疾病找上门来,如肥胖、糖尿病、癌症等。

有人因此提出这样的观点,“我国癌症高发,就是爱吃肉惹的祸,像人们日常常吃的猪肉、牛肉等红肉,就会致癌”。这话看起来有理有据,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癌症高发,是爱吃肉惹的祸?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红肉?红肉,指的是烹饪前呈现出红色的肉。常见的红肉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兔肉等哺乳动物的肉。其次,是否有证据表明红肉能致癌呢?早在2015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红肉列为了2A类致癌物(很可能致癌)。大量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红肉,会增加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等癌症的发病风险。

看完上述证据,似乎是印证了网友“我国癌症高发,是爱吃肉惹的祸”这一观点。实际不然,你仔细看,就会发现问题所在。红肉带来患癌风险的前提是:大量和长期摄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建议:每周红肉摄入量不超过500克,也就是一斤。此外,红肉还富含铁、维生素、蛋白质等物质,在人体代谢中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说,红肉该吃还是得吃,只要你吃的“量”不超标,那它就是无害的。

正所谓一个“癌”字三个“口”,有不少癌的确是被吃出来的。那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真正致癌的是哪些食物呢?

医生提醒:真正致癌的这4类食物!

1、霉变食物:诱发肝癌很多人看到霉变食物会觉得很好笑,谁那么傻会去吃啊!当然,的确没人会特地吃霉变食物,但架不住误食啊,如霉变的花生、玉米等。为什么说霉变食物会致癌呢?这是因为,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这是得到确证的一种强致癌物,也是诱发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常来说,黄曲霉素多见于霉变的玉米、花生、瓜子等粮食和坚果,以及很多人用葵花籽、花生等做的自榨油中。

当然,黄曲霉素诱发肝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因此,我们也不必因为一两次误食而惶恐不安。不过,若是长期摄入过量的黄曲霉素,毒素蓄积在身体里,会产生慢性的中毒和致癌作用,其危害也不可低估。防癌建议:不小心误食霉变食物后,要及时用清水多次漱口;尽量不吃自榨油。2、加工肉:诱发胃癌、食管癌说到加工肉,不少人可能觉得有些陌生,并觉得不关自己事。实际上,入冬后人们爱腌制的腊肉、腊肠、火腿等,都属于加工肉。除此外,像熏肉、火腿、培根、肉罐头等,经过腌制、烟熏、发酵等方式制成的肉制品,都被统称为加工肉制品。

加工肉虽然风味好,保质期也更长,但它却在2015年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列入一类致癌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所含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它本身没有致癌性,但它能和肉类蛋白质反应,形成一种强致癌毒物亚硝胺。尽管各国对肉制品中亚硝胺的残留量有严格限定,但如果买到劣质食品,或是长期大量食用,依然会增加人们患胃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癌症的风险。

此外,许多加工肉制品还存在一项巨大的健康威胁——高盐。人若长期摄入高盐食物,且不加控制食盐的摄入量,会直接刺激胃粘膜,增加胃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病几率,时间久了极易诱发胃癌。不仅如此,大型流行病学也表明,除了胃癌,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均与高盐摄入有关。防癌建议:尽量减少加工肉制品的摄入;使用加工肉做菜时,应少放盐或不放盐;多喝水,加快体内盐分代谢的速度。

3、趁热吃:诱发食道癌美食端上桌后,我们总能听到身边人热情招呼:“趁热吃”。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人们更是想吃口热乎的。殊不知这样的小细节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明确指出:饮用65℃以上的热饮,有致癌风险,并已将65℃以上的热饮列入2A类致癌物。

这是因为,人体的口腔和食管表面覆盖着一层娇嫩的黏膜,这层粘膜的耐受温度在50~60℃,一旦超出耐受温度,尤其是超过65℃,黏膜便会被烫伤。虽然说黏膜上皮有增生和修复功能,偶尔被烫伤还可以自行修复。但如果长期吃热烫食物,黏膜上皮在反复损伤和修复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多不正常的“异型性”细胞。日积月累,它们会逐渐恶变,最后可能会诱发食道癌。防癌建议:滚烫食物最好放凉点再吃,拒绝“趁热吃”(热水、热茶、热汤同理)。4、烟酒不忌:诱发肝癌、胃癌烟和酒的危害,相信不用多说大家都懂的吧!研究发现,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至少250种,致癌物质高达50多种。常见的有尼古丁、一氧化碳、氢化氰、挥发性亚硝胺、苯、焦油等有毒物质。其中,尼古丁能使人上瘾,使血管收缩;一氧化碳是氧气的掠夺者;氢氧化物常被用来制作老鼠药;苯则是一种致癌物。

而酒精(即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更是妥妥的致癌物!它们可促使癌细胞更具攻击性,进而扩散到全身各处,是肝癌、口腔癌、食管癌、胃癌等癌症的重要发病诱因。此外,过量饮酒还会带来诸多健康风险,包括肥胖、肝脏损伤甚至是心脑血管意外等。防癌建议:趁早把烟酒戒了,早戒早受益!以上配图均来源于壹图网。

来源:养生每日推送

注意!这3种食用油最好别吃

3

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

看看油的排名就知道它有多重要

最近有圈友发来求助

在超市的食用油专区

能够看到琳琅满目的植物油

其中就包含了不少调和油的品类

听说调和油最大的特点就是营养全面

买一瓶相当于同时吃好几种油

长期吃有利于人体健康

这是真的吗?

徐海泉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调和油营养更多样?

从单品种的植物油来说,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营养价值,比如说像大豆油的维生素E含量可能会比较高,会高于其他品种的一些植物油的含量,茶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可能会高于其他种类的,把这些不同的植物油混合到一起配置成调和油之后,那么它所含有的独特的营养物质就会增多,另外所含有的一些营养素量也相应会得到提升,这样它整体的营养价值就会比单一品种的营养价值高一些,更符合机体对脂肪酸均衡摄入的需求。

但是如果某一种调和油经常这样吃不换的话,这种多品种多样化的效果并不会特别理想,所以即便是吃调和油也尽量换一下品种,不同品种的调和油搭配起来吃,也能够起到更好地促进对各种营养素的均衡吸收。

如何挑选调和油?

1、小分量包装

含量少可能很快地把它吃完,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个品种的轮换,这样更有利于多品种的多样化的选择。

2、注意配料表

种类多的前提下,各个种类的占比要相对来说均衡一点。

3、维生素E的含量

还可以从维生素E的含量去进行一个挑选,我们可以通过商品的营养标签去看,如果说是已经标注了维生素E的含量,肯定比没有标注的要高。同样标注了的,可以选择在标注里面相对高的去选用。

除调和油外

大家可以根据炒菜习惯和适合人群

挑适合自己的油

一表梳理7种常见油的特长

烹调油里99%以上的成分都是脂肪,脂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脂肪酸上。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后者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从营养学上讲,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多的油相对更健康。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多不饱和脂肪酸也能调节胆固醇水平,具有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研究表明,只有各类脂肪酸达到平衡,才能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建议成年人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应维持在1∶1∶1的适宜比例,但这个比例说的是整个膳食结构,既包括烹调油中的脂肪酸,也包括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中的脂肪酸(多为饱和脂肪酸)。

一张图表,为你梳理7种常见食用油的优缺点和烹调建议️:

这3类油不建议吃

只要是质量合格的油都是可以安心食用的,但注意,这几种油真的不建议吃:

1、开封超过3个月的油

很多人的固有认知当中,不管食用油开封了多久,只要没过保质期就都能吃,其实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虽然说食用油没过保质期,但是开封太久,会增加油脂感染霉菌的风险;而且如果没有做好密封处理,油脂与空气当中的氧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一些氧化产物。

进食含有微生物超标、黄曲霉毒素以及部分氧化产物的食用油,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大家尽量不要食用开封超过3个月的食用油,平时尽量购买小瓶装的油。

2、反复煎炸的油

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习惯,炸完食物之后,会用剩下来的油继续炸东西,或是炒菜等。但反复煎炸的油很容易产生致癌物,如苯并芘、丙烯酰胺、杂环胺等,长期食用,会给健康埋下隐患。

另外,食用油反复使用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它不仅会导致发胖,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的概率。

3、一些小作坊的“自榨油”

有不少家庭喜欢吃自榨油,认为这种食用油的口感会更加浓厚,味道也会更香。实际上,有些自榨油存在安全隐患。

早前有多个粮油店被查出自榨油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用的原材料有可能是已经发霉、变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生产环境很差,机器也比较脏,而且还没有经过精炼,无法彻底除掉杂质和有害物质。

不管吃哪种油

都需牢记这4点

1、每日油摄入量:25克~30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应减少烹调油和动物脂肪用量,推荐每天的烹调油摄入量为25克~30克。

烹饪时多用蒸、煮、炖、焖、凉拌等方式,使用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空气炸锅等烹调器,用好了都有助省油。

2、控制温度:150℃~180℃

不少家庭习惯等到油锅冒烟时再放菜,此时油温已超过200℃,可能产生丙烯酸、苯等有毒物质。

烹调时,油温应控制在150℃~180℃,锅中放油的同时,可以把一根筷子插入油中,或放一小条葱丝,当筷子、葱丝四周冒出较多小气泡时,就可以下菜了,也可以采取热锅冷油的方法。

3、容器:玻璃或者瓷质

在购买油壶时,最好选择不透明的玻璃或者瓷质的,可以有效防止紫外线照射。且存放在橱柜等避光阴凉处,每次使用后要拧紧盖子。

另外,油壶内的油一定要全用光后再倒入新的,且倒入新油之前要记得清洗,因为旧油和新油混杂,会加速新油的氧化。

4、换着品种吃

油脂要换着吃,主要考虑的是脂肪酸的平衡。如果脂肪酸构成类似,换着吃和不换的区别并不大。

比如: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类似;

花生油、稻米油类似;

茶籽油、杏仁油、橄榄油类似;

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类似。

不同油脂替换,应该按照脂肪酸构成不同的品种来换,比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换。

食用油健康指南

1、调和油的营养价值比单一品种的营养价值高一些,更符合机体对脂肪酸均衡摄入的需求

2、这3类油不建议吃:开封超过3个月的油、反复煎炸的油、一些小作坊的“自榨油”

3、不管吃哪种油都需牢记这4点:每日油摄入量:25克~30克、控制温度:150℃~180℃、容器:玻璃或者瓷质、换着品种吃

来源: CCTV生活圈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大肉 是指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