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域文化?-什么是地域文化

2024-04-06 17:22:37 综合百科 投稿:LE
最佳答案从政治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说,地域文化实质上是说文化具有地域性。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地域文化是指某个地区较其他地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 深挖文化资源 讲好城市故事2安阳是国家级历

什么是地域文化

1

从政治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说,地域文化实质上是说文化具有地域性。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地域文化是指某个地区较其他地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

深挖文化资源 讲好城市故事

2

安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七朝古都,也是甲骨文的出土地,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要用好地方文化资源,弘扬红旗渠精神,激发奋进力量,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新的“红旗渠”工程上来,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用文化为城市铸魂

安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出土地,有着3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更有着被世代传承的红旗渠精神。

城市的文明发展离不开厚重历史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透过城市文化,我们看到了城市最本质、最深刻的内涵和底蕴。殷墟作为我国第一个文献可考、被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影响极其深远。近年,安阳市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修订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为安阳市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遗址保护的关系提供了法律支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保护好历史文化形态和传统风貌,是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与敬仰。同时,我们也从一片片甲骨、一件件青铜器、一段段历史中汲取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地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传承文化,守护文明根脉,才能鉴往知来,积淀乡情。正在建设的殷墟遗址博物馆将来会用现代化手段呈现这段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让历史可触、可碰,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凝聚群众的共同情感。2021年3月,殷墟遗址保护传承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进一步推动“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建设工程”,对甲骨文缀合、释读、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也让中华文明的基因文脉更加根深蒂固、历久弥新。

此外,深化文化赋能是为城市培根铸魂的关键一环。前段时间,《红旗渠劳模任羊成》一书入选中宣部“党建好书”十月书单。在安阳市,红旗渠是流淌在几代人心中的精神长渠。演绎父辈的修渠故事,让年轻一代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智慧,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宣传形式,让更多青少年接受红色基因熏陶、红色文化浸润,引导他们跟党走、听党话,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新的“红旗渠”工程上来。

文化兴,则国运兴。建设现代化新安阳离不开文化赋能,战胜新征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法宝。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赋能,才能为城市铸魂,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扎根人民才能创作精品

漫步仓巷街、徜徉甲骨文书屋、打卡中国文字博物馆……如今,走进文化场馆成为越来越多安阳人推崇的文化休闲方式。为打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阳市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安阳市文体中心逐步开放,安阳市102座甲骨文书屋建成投用,广益佰年考古文旅小镇揭开神秘面纱,一个又一个城市文化地标崛起,让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完善,也让市民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福利。

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文化惠民的成果也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安阳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贯穿的一条主线。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及标准化、均等化、优质化的文化服务,丰富的不仅是群众的文化需求,更使身处这个城市的人们收获满满的自豪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只有立足于群众需求,将服务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作为评判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标尺,才能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才能建成更多好口碑的文化地标。

除了高品质的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安阳市是红旗渠精神发源地,展现红旗渠精神的文艺精品令人称赞。如少年版话剧《红旗渠》成功演出,电视剧《红旗渠》荣获国家级两项大奖。实践证明,只有围绕群众需求,文艺作品才能叫好又叫座。当然,要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还需要从人民群众中寻得源头活水,深入群众生活,扎根地域文化,接地气、有新意,将视角对准人民,为人民歌与诗,才能创作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精品,获得群众共鸣和掌声。

文化惠民为群众幸福加码,也为城市发展赋能。近年,很多城市通过落实文化惠民项目来满足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激发城市文化消费活力。安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更要依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内涵与城市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相结合,打造鲜明文化地标,积累城市记忆。根植本土特色,扎根人民,多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精品,让高质量、高人气的文艺作品活跃文化消费市场,激发城市文化消费潜能。

文化惠民犹如一场场春雨,需要在漫长的时间内春风化雨、润泽民心。它滋养的不仅是百姓的幸福生活,也滋养出城市文明,促进一代又一代文化薪火相传,共建精神家园。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

前段时间,笔者采访一位创业的大学生。他创业的项目是文创产品,他们团队设计的文创产品最大的特色是将甲骨文元素融入产品,充分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受到很多消费者青睐。

眼下,把甲骨文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已成为越来越多创业者的共识。因为甲骨文是最能代表安阳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这一文化元素不仅让安阳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古都,也成了很多创业者的“灵感密码”。如果要问安阳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很多人知道是殷墟和甲骨文。从1928年至今的近百年来,殷墟考古发现了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等,让商代历史成为信史,把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因此,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甲骨文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也是实至名归。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对有着3300多年历史的古都安阳来说,殷墟文化、甲骨文化是融在血液里的精神养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个安阳人来说,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激发我们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对安阳来说,殷墟文化、甲骨文化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脉,所以,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一直在努力。中国文字博物馆常年开设的公益课“甲骨学堂”让孩子们一次次领略汉字之美。截至目前,有4.5万余个家庭参与文字文化教育活动。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让孩子从小接受甲骨文教育的熏陶。殷墟也以其独特的文创产品、精彩节目等受到更多游客关注。而要将这些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需要我们接续做好文化传承,搞好文化创新。我们可以将殷墟、甲骨文等本土文化中蕴藏的故事改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电影、小短剧等,到广场、乡村等地定期演出,增进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要通过弘扬殷墟文化、甲骨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起群众团结奋斗的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安阳而继续奋斗。(安阳市委宣传部 高倩 高咪 邓娴)

***的文化情怀丨“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3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题:“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新华社记者王秋韵、张漫子

胡同、四合院,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见证着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其生存和发展问题也一直引人关注。

2014年2月25日,***总书记来到北京玉河旁的雨儿胡同,先后走进29号、30号大杂院。总书记说:“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老城要发展,居民生活亟待改善。如何既满足老街坊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总书记有着深邃思考。

在2014年2月25日考察时,***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总书记语气坚定。

“胡同和四合院是北方传统民居的代表,也是市井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北京胡同与元大都的建设相伴而生,从街巷到胡同,呈棋盘纵横分布,形成了老城的骨架与血脉。”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张越说。

一系列着力保护胡同肌理和院落风貌的举措在古都有序落实:出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实施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城市功能的多样性……

“为保留老房子的味道,许多建筑上缺损的老构件不再是简单替换,而是专门搜集传统的材料,依据胡同特色,用传统技艺进行修复。”负责雨儿胡同改造工程现场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郑天深有感慨,“以往,我常常修复建筑,但这一次,我感觉是在修复城市,修复她的文明基底、抚慰城市心灵。”

随着一条条老胡同里的建筑风貌和规制格局恢复,尘封已久的古都记忆慢慢苏醒,“老巷幽宅静树依”的风韵回来了。

雨儿胡同30号院里,老居民崇宝才坐在小院核桃树下,细数着小院里的秋藤、冬雪、春雨、夏荷……一年四季都是好光景。

30多年前,崇宝才一家三口搬进30号院时,约300平方米的院子里住了14户居民,私搭乱建十分严重,密如蛛网的胡同里房屋杂乱得挤成一团。

“这些年经过修复改造,我们四合院的温情味儿回来了,私搭的棚子没了,大杂院变成了自己一直羡慕的中式大院。阳光照进屋里,心里亮堂堂的。”这位71岁老人的脸上皱纹舒展,漾出笑容。

2019年2月,***总书记再次走进北京胡同。在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总书记说:“北京的传统文化特色在哪里?就是胡同。如果北京的胡同都消失了,都变成高楼大厦了,还怎么记得住乡愁?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既要把这个文化底蕴保留下来,又要让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要把二者结合好。”

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石纹苍老、花木扶疏。草厂四条胡同里,一砖一瓦都在讲述着古都的变迁。

“诗书修德业,麟凤振家声”“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德义渊闳,履禄绥厚”……四合院门上镌刻的楹联,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草厂胡同居民李彩仙列举着这些楹联,骄傲地说:“这些家风家训,是孩子们成长中最好的‘护身符’。”除了楹联,胡同里还有雕花砖墙、门簪门墩、窗棂透风……传统的印记让宅院有了生命。

雨儿胡同、草厂地区的变迁只是一个缩影。如今,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培育胡同、铸钟胡同等一批老胡同纷纷变了样。据统计,2017年以来,北京市3900多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改善。登上北京景山,俯瞰整座城市,成百上千条胡同纵横交错,古韵与新貌相融共生,名人故居、戏园会馆、百年老字号、非遗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载体星罗棋布,古都文化穿梭流淌。

春草生,秋叶落,胡同和四合院浓郁的文化气息在岁月中沉淀绵延。“作为胡同里的一分子,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传承好这里的人情味儿、文化味儿。”崇宝才说。

来源: *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地域 文化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