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汉三杰的结果 汉初三杰下场如何

2024-04-04 00:26:53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汉初三杰为萧何、韩信、张良三人。1、萧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2、韩信:兔死狗烹。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并被诛灭三族。3、张良:假托神道,明哲保身。汉朝建立时封留

汉初三杰下场如何

1

汉初三杰为萧何、韩信、张良三人。

1、萧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

2、韩信:兔死狗烹。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并被诛灭三族。

3、张良:假托神道,明哲保身。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张良只是谋士,未担任军政要职,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汉初三杰的结局,代表了功臣的三种选择,只有看懂了照做了才能活

2

在刘邦起兵抗秦、与项羽争霸天下时,手下良臣猛将数不胜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功劳最大,被史家称为“汉初三杰”。

这一称谓来源于刘邦当上皇帝后的一次饮宴,当众臣喝得兴高采烈之时,刘邦颇有深意地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在占优的情况下却失去天下?群臣各抒己见,大多吹捧刘邦天命如此或英明神武,但刘邦都摇头否定,然后说出了青史留名的“三杰论”。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按理说,汉初三杰为刘邦打下了大汉江山,刘邦当了皇帝应该“苟富贵,无相忘”才对,但牵扯到帝王皇权,就不能用常理来衡量了。

“苟富贵,无相忘”这一典故,出自刘邦造反的先驱陈胜王,正是他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一句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反秦**的序幕。

在陈胜还是普通一农夫的时候,对乡亲说:苟富贵,无相忘,乡亲们都笑他异想天开,当不得真。后来陈胜真的成了王,一起种田的乡亲记得他说过的话,就去找他同富贵,陈胜却把这些老乡都给杀了。这段历史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陈涉世家》。

历来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尤其是涉及到帝王争霸之间的君臣关系,多少人从风雨同舟开始,最终却是分道扬镳。帝王大度者,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给功臣们留了一个富贵善终的机会。帝王狠辣者,如:汉高祖刘邦,作为他的功臣之选择就比较无奈了,无非是无从选择。只能改变你不能接受的,接受你无法改变的。

一、萧何的“自污求生”

萧何与刘邦同乡,对刘邦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即使这样,也一直深受刘邦的猜忌,一生之中曾经三次面临选择,好在萧何政治嗅觉敏感,最终逃过了大劫。

1、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京县。生死存亡之际,刘邦一边带兵在前线作战,一边担心后方局势安稳,多次派使者慰劳总掌后勤的萧何。

这时,有人担忧地对他说:“如今大王在前方征战,战事吃紧、自顾不暇,却多次派使者回京安抚你,这是起了怀疑之心啊?不如派遣族中全部青壮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放心了。”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加赞赏。

2、公元前196年,陈豨谋反,自立代王。刘邦听闻消息大怒,遂起大军御驾亲征。其间萧何协助吕后杀掉了淮阴侯韩信。刘邦在军中听说韩信已诛,大为高兴,派人加封萧何食邑五千户,并且加派士兵护卫相国安全。

满朝文武都来祝贺,只有召平前来报忧。他对萧何说:“祸患离此不远了!相国留守朝中,不必以身涉险,大王却无端增设卫队,其实并非恩宠,这是有了怀疑之心。”萧何大惊,随即谢绝封赏,并捐出大量钱财。这样才使得刘邦安心,萧何才转危为安。

3、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刘邦在军中已染重病,却不断地派遣使者回京打探萧何的行动。使者回报说:“萧相国捐出家财资助军需,和平定陈豨时一样。”

此时,又有人来劝萧何说:“相国离灭族之祸不远了!当初入关时,您的良政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您的品性获得了百姓的拥戴,这可是大忌啊。陛下就是怕相国控制关中动摇汉室,才派遣使者往返多次打探您的消息。”

萧何吓出一身冷汗,立即改变原有的亲民形象,他派出族人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使得民怨沸腾,在被刘邦关进了廷狱,敲打了一番后才得以放归。他用“自污”来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才使刘邦放下了杀心。

从此以后,萧何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刘邦也照例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保持沉默,直到不久后刘邦病逝,才重新担起了相国的职责。

二、张良的功成身退

张良出身韩国相国世家,秦灭韩后,心有不甘,总想着替韩报仇,这也成其毕生的心愿。

张良在投靠刘邦后,奇谋迭出,多次解救刘邦与危难之中。在刘邦称帝后,大封功臣时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萧何才封一万户),张良辞让,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刘邦同意了。

实际上,围绕封赏,刘邦与张良展开了心灵上的“过招”。刘邦对张良说,你可以“自择齐三万户”,你想要齐国哪一片土地都行,随你挑吧。在张良看来,刘邦封他齐地三万户,是深藏心机的。

张良祖上“五世相韩”。刘邦没有将韩国故土封给张良,而是将他封到齐国,这绝不是刘邦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齐国两年前已经封给了韩信,而且是张良出谋策划的结果。这是皇帝刘邦想用“一笼锁二虎”的策略,使他和韩信产生矛盾,达到“以张制韩”或“以韩制张”的目的。

在这之后,目睹刘邦诛戮功臣,张良心中有些莫名的悲哀。“狡兔死,良狗烹”,自己在刘邦心目中仅仅是一位谋士而已,并非信可托国之重臣。刘邦天下已经坐稳,谋士的作用已不重要。况且,秦以灭,仇已报,自己身体也一直不太好,寻个“好修身、练气”的借口,急流勇退,逐渐“淡出”了朝局。

刘邦对张良“用而不信、疑而不任”态度,到死也没有改变。在驾崩之前,吕后问政,谁可继萧何为相时,闭口不提张良的名字。可见刘邦对张良的忌惮有多深,张良的飘然隐退是多么的深谋远虑。

三、韩信的震主被杀

韩信是刘邦能打败项羽必不可少之人,曾先后因功封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

在他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之时,却遭到了刘邦的疑忌,也因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王、侯、将、相”韩信四个角色都当过,比之萧何、张良的侯爵位,他封过两个异姓王。“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公正评价。

在削夺了王位,解除了兵权之后,囚禁在京都,最终被萧何和吕后处死在皇宫之内。真想杀一个人还需要理由吗?

当刘邦班师回朝的路上听闻韩信被杀之时,他当时的心情“且喜且怜之”。

这五个字表明了刘邦复杂的心态,韩信的军事才能百年难得一见,为了大汉江山的永固,杀了他无可厚非,此刻,刘邦是欢喜的;他百战百胜,对刘邦可谓是仁至义尽,虽不免有点狂妄,可却真没有叛乱之心,一个“怜”字,可见刘邦对韩信之死的深深同情,杀你不是因为忠不忠心,而是因为你有造反成功的能力,仅此而已。

韩信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他手握重兵、功高震主之时,毫无自保意识,多次受到猜疑诬陷却从不在意、不知进退。也可能是韩信骨子里的骄傲,使他不愿委屈成全,所以他选择了信任刘邦不会杀他,可惜,这是一条死路。

结语

作为西汉的开国功臣,“三杰”都有功高震主的嫌疑,不得不面临这种危险的选择,因为刘邦并不是一个大度之人。皇帝的性情改变不了,你只能选择改变自身,来消除皇帝的疑虑,这种选择的结局不是生就是死。萧何、张良选择了生,而韩信选择了死。

汉初三杰的结局,代表了中国以后两千年封建社会功臣的选择:自污求生、功成身退、震主被杀。后世之臣,深以为鉴。看懂了、照着萧何、张良的想法去做了,大都落了个寿终正寝。看不明白的功高之臣,除非遇到一个宽宏大量的贤名君主,否则摆脱不了韩信的悲惨结局。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萧相国世家》

《史记·留侯世家》

《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初三杰的下场如何?

3

刘邦在夺取天下之后,曾经和群臣讨论自己获胜的原因,人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刘邦说道,你们所说的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是只知其一不知二。刘邦接着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而这三个人也被人们称为汉初三杰。

汉高祖刘邦

汉初三杰之中,下场最惨的就是韩信了。韩信也是一世英雄,刘邦夺取天下的很多硬仗都是韩信打的。韩信也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他曾经和刘邦聊天的时候说到,陛下带兵最多十万,而臣带兵则是多多益善。但是却缺乏政治头脑,一生都被刘邦玩弄于掌股之间。先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夺取天下之后,刘邦轻而易举地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把韩信改封为楚王。正因为刘邦知道韩信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所以刘邦对韩信放心不下,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最先拿下的功臣就是韩信。不久后,刘邦就指使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和一些人商量该如何处理,搬来刘邦打算干脆带兵将韩信捉拿归案了事。陈平等人对刘邦说,陛下掂量一下,你有这个能力将韩信拿下吗?刘邦想了一下说,我好像没这个本事。于是陈平等人对刘邦说,还是要智取。于是刘邦以巡幸为由来到淮阳,听说刘邦来到淮阳韩信赶紧来朝见刘邦,此前也有一些传闻可能刘邦会对韩信不利,但韩信想着毕竟自己立有大功而且也没有什么实际的谋反行动,结果等到韩信来到淮阳,就被刘邦给拿下。查来查去,也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谋反的行动,最后刘邦将韩信废黜为淮阴侯。再到后来,刘邦外出作战,吕后和萧何等人干脆以谋反为借口将韩信灭族。韩信之死,刘邦也知道是有点儿冤枉的,所以刘邦得知韩信被杀后,他的情绪是且喜且怜。

汉初三杰之中,地位最高的是萧何。萧何号称西汉功臣第一。将萧何定位功臣第一,很多人不服气,纷纷找刘邦理论。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打猎的时候,去追兔子的是狗,而指挥狗去捉兔子的却是人。你们是功狗,而萧何是功人。刘邦对萧何十分器重,但是却对萧何也放心不下。最终因为上林苑的问题,萧何还被刘邦投进监狱里去。结果有人问刘邦,你为何把萧相国下狱啊?刘邦很生气地说:我要扩建上林苑,萧何来劝我,假如我听了萧何的,萧何成了大好人,我要是不听萧何的,萧何还是个大好人!以前李斯给秦始皇做丞相,有了过错从来都是自己承担,有了功劳从来都要归功于皇帝。而如今萧何却把我陷入到一个大坏人的境地!来劝刘邦的人说:李斯给秦始皇当丞相的结果是秦朝十来年就灭亡了!听了这话以后,刘邦改口说道:我不把萧相国抓起来,你们会想得起萧相国的好处?

萧何画像

汉初三杰之中最聪明的就是张良。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之中,张良作为重要的谋士,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张良却不要求封赏,只愿意做个留侯就可以了。张良作为谋士,虽说参与到了刘邦的许多军国重务之中,但是张良从来没有担任过具体的职务。没有培植势力,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在刘邦夺取天下后,张良干脆闭门养病,宣称自己要修道辟谷。张良的明哲保身,使得刘邦没有对他产生猜忌,刘邦任命张良为太子少傅,把教育太子的重任交给他,而张良也得以善终,刘邦去世十年后张良去世。

张良学兵法画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邦以杀戮功臣而闻名。其实,刘邦非常倚重自己的功臣,那是他统治天下的中坚力量。后来,刘邦身后,维系刘姓天下的,也得益于他的功臣集团。之所以会有人们以为刘邦杀戮功臣,主要就是因为刘邦对待几个主要的功臣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确实有失公允。这几个人都是功高震主,而张良却是非常聪明地韬光养晦得以善终。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下场 三杰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