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的李侍尧下场如何(乾隆时期李忠)

2024-04-02 03:50:50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李侍尧的下场是病逝。李侍尧,字钦斋,汉军镶黄旗人,他在乾隆初年的时候,以荫生的身份被授予了章京的官职,之后则一路高升,先后担任正蓝旗汉军副都统、工部侍郎和两广总督的职位,之后又因为出征台湾功绩卓著,被列入了“紫光阁平台湾二十功臣”。他于乾隆五十三年即1788

乾隆年间的李侍尧下场如何

1

李侍尧的下场是病逝。

李侍尧,字钦斋,汉军镶黄旗人,他在乾隆初年的时候,以荫生的身份被授予了章京的官职,之后则一路高升,先后担任正蓝旗汉军副都统、工部侍郎和两广总督的职位,之后又因为出征台湾功绩卓著,被列入了“紫光阁平台湾二十功臣”。他于乾隆五十三年即1788年病逝,谥号为恭毅。

乾隆杀了不少一品大员,唯独偏心此人,背后暗藏玄机

2

我们都说在清朝反贪最严厉的是雍正,真要是开诚布公的讲起来,乾隆在立法惩贪上,做的并不亚于康熙、雍正,更是他的后世子孙所望尘莫及的。数十个“红顶子”陆续在乾隆年间被杀掉,但是其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李侍尧。

李侍尧的高祖就是清开国功臣李永芳(大明朝第一个降将),李侍尧出身汉军世家,父亲又是大部堂官,所以年轻的李侍尧就被授予六品荫生。其中在两广总督任上时间最长,累计达17年之久。乾隆三十八年晋升位极人臣的文华殿大学士,因当时缅甸、安南局势紧张,乾隆特命他仍留两广总督任上坐镇南疆。

说起来李侍尧也算个人物,身材瘦小,貌不出众,但精敏过人,虽读书不多,一应公文案牍却能过目不忘,每有陈奏事件,无不切中要害,接见僚属,谈不上几句,便可以洞悉这个人才干优劣。

乾隆曾多次对臣下公开讲,甚至在李侍尧获罪后仍然说:“李侍尧历任封疆,办事明干,在督抚中最出色”,并把他于阿桂并称当朝“最能办事之人”,可见李侍尧堪称封疆大吏中之翘楚。

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乾隆帝开始即位后的第五次南巡,途中,乾隆看到军机大臣、额驸福隆安等呈上李侍尧贪污案奏折,他当即降旨,派户部侍郎和珅与刑部侍郎喀宁阿前往云南,查办李侍尧一案。

乾隆心里很清楚,李侍尧上贡一向是大手笔,仅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身任两广总督的李侍尧一次就进贡了贡品多达90种。

像李侍尧这样“开风气之先”,出手阔绰、大办贡品的,在各省督抚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别人也想向皇上“尽孝心”,但谁有李侍尧那样的财力。广州素称“腥膻之地”,当时官场有句俗语“运气通,选广东”之说,特别是两广总督下辖总管西洋贸易的粤海关,那里有的是洋行商人“帮贡”,无需李总督破费。

不过,经李侍尧这个“先进”一倡导,别的督抚大员乃至京中权贵,顾虑皇上责怪自己对主子感情不深,也得打肿脸充胖子,想方设法跟进,进贡成了臣下争宠固宠的手段。

乾隆何等精明,他心里怎能不知道李侍尧贡品的来历。为什么李侍尧贪赃事发后,皇帝心底不能平静呢?他在念叨李侍尧好处的同时,深知查来查去,不管怎么掩饰,最终也要和贡品勾连起来。

由于事情明显,还有和珅能干,李侍尧贪婪各款的案情不到十天就弄清楚了。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已经把案子调查水落石出的和珅向乾隆奏陈,李侍尧总计受贿索贿约计31000两。按照《大清律例》,本该判处死刑。

但这次李侍尧却奇迹般的逃生了!

看着和珅调查李侍尧贪污各款情况的奏折,乾隆“百感交集”。自查抄李侍尧家产以来,乾隆早已料到这位风头正健的能人可能手脚不干净,而他贪纵营私,又很难与他大量进贡珍宝古玩、西洋珍奇脱开关系。

不过,对于李侍尧,乾隆确实想刀下留人,让他做个漏网之鱼。

原因之一是,他从治理国家的多年实践中,对“人才难得”体会良深。杀了李侍尧,国家今后遇大事,就少了一个处繁治剧的能员。现任首席军机大臣福隆安不堪重任,和珅倒是机敏过人,福隆安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和珅必然要顶上去。

阿桂呢,当然是个独当一面的全才,但环顾宇内,能与他相比的也只有李侍尧一人而已。乾隆真的担心,国家如果发生几件大事,没了李侍尧,该是何等捉襟见肘,如果留下李侍尧一条活命,将来更有报不完的再造之恩,乾隆深谙“使功不如使过”的帝王心术。

原因之二,当时还是因为“人才难得”。不过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乾隆最看重李侍尧这个奴才恋主最深、也最诚,他的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私房话,都可以放心对李侍尧讲。

不过,乾隆当然知道这些原因不便拿出来作为赦免李侍尧的理由。只好另辟蹊径,设法从司法程序上做手脚。

像李侍尧这样的大案,交由三法司定罪是最合适的。但是乾隆将此案交给了大学士、九卿会同审理,企图将李侍尧定个“斩监候”。

就这样,李侍尧在乾隆的包庇之下免去了死罪,但李侍尧的好运还在后头。半年多以后,撒拉尔回人反清起事爆发,李侍尧大人即被“特旨”从刑部大牢里请出来,并赏给三品顶戴,赴甘肃总办军务。

随着甘肃通省冒赈贪污巨案败露,李侍尧又奉命偕钦差大人阿桂彻底查办,大难不死的李侍尧虽年届七十而运气不衰,乾隆四十五年五月,因**甘肃贪污大案有功,乾隆命“给予现任品级顶戴”,八月,“加太子太保”衔。

算来不过两年功夫,李侍尧从一个死囚的阴影下走向了晚年的辉煌。

黑吃黑吃到乾隆皇帝头上,乾隆:拖出去斩了

3

都说清朝是最烂的时代,但是清朝烂在哪里呢,是不是又感觉说不上来,在印象中清朝有雍正、乾隆、康熙这段时间的清朝还是蛮不错的,但是实际上真的如此吗?在清朝之前世界上都流传着一句话,东方遍地充满黄金,是一个人间天堂的存在。当列强人踏上大地的时候看到的不是遍地黄金,而是瘦骨嶙峋,萧条不堪的景象。

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乾隆

乾隆带动的不良风气

尤其是在乾隆时期,这个人是清朝的一个转折点,清朝烂到地里面也必须有他名字,为什么敢这样说,因为有他的存在,清朝不是人间盛世,而是人间地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化身成为带头捞钱的人,带动清朝上上下下的官员敛财,虚伪的人格,上梁不正下梁歪。

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古达作为皇帝每一个举动都会牵动到下面很多人,乾隆也有一颗想要整顿的内心,但是招架不住那么多挑战,特别是白花花的银子。

清朝时,户部的银两收归国库, 乾隆不能挪用,皇家的开支由内务府来支撑,但是内务府的投资和生钱之道非常有限,乾隆从这里拿不到好处就开始大量的收集贡品。

和珅与乾隆的双簧

这还不够,还想要继续贪,但是没地方和没时间,这时候和珅就出现了。这两个人一拍即合,一个出面说不要,一个背地分赃。本身内务府就属于亏损的状态,结果这两个人配合一年就扭亏为盈,这时候乾隆更加相信和珅的业务能力,同意实行的“议罪银制度”。

这个制度说的是不管哪一个官员犯罪,受到了惩罚,拿出一定量的钱就可以减轻处罚,只要你有钱,就是大爷。打一个简单的比方,纪晓岚因为在街上拿烟袋敲了一个不认识的人,被人告到乾隆爷上边,处罚纪晓岚去牢里待上一个星期,而纪晓岚上交五千两白银进去游玩一圈就回家吃饭,啥事没有。

不过这个“议罪银”的金额比较大,一般都是上万两白银起步,但是一个清朝官吏谁能够拿出那么多钱,但是又要上交,那就只能够搜刮老百姓,可怜的老百姓成为韭菜,不断的被割韭菜。

乾隆也不想这种情况的发生啊,哪又能怎么办,想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一狠心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一来整个朝廷的官吏笑掉大牙,可以不断的割韭菜,皇帝喜欢金银财宝,那底下的人自然要满足,这就是封建社会的阴险恶毒。

黑吃黑,吃到乾隆头上

当时还发生一个黑吃黑的案件,而且还是迟到了乾隆的头上,这件案件还挺出名的,叫做王亶望案。这个小伙子本来是甘肃布政使,觉得工资太低想要老一点油水,就上奏到皇帝,说甘肃很久没下雨了,这里要发生旱灾,希望朝廷能够允许当地发起赈灾,乾隆看到这种情况三下五除二直接允许。

接下来就是敛财的过程,三年“赈灾”600万白银,当时甘肃一年财政收入也就80万两,庞大的工程自然需要上下集体配合,全部102名官吏打配合,层层分级,做了一个完美的假账。

直到后来乾隆第五次南巡,想要修海塘,造福百姓,这个王亶望大手一挥,说我个人捐款50万两白银,乾隆一听这还了得?

一个官吏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白银,发现乾隆的不对劲王亶望已经知道自己要凉。顺藤摸瓜的往下查,当初参加的人全部抓起来。让浙江巡抚去监督抄家,这个浙江巡抚也是个二五仔,自己从中掉包了一些宝物,觉得乾隆应该不会查到。

好死不死掉包的宝物里面有一件之前进贡时乾隆看上的一件宝物,当时想要又不好意思,就退回去给。心想着这次这件宝物应该能够归入囊中,没想到去查收的时候没看到这件宝物,一查是浙江巡抚拿了。

黑吃黑,吃到乾隆头上,最后也是“双双把家还”,这样的案件在乾隆年间还有五起。

那么多案件的发生并没有让乾隆觉得事情不对劲,一直觉得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而手底下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不断称赞乾隆,让乾隆沉醉在欢声笑语中,直接造成不可逆情况的出现。

清朝建立之初就存在的问题

带有歧视感

为什么乾隆不会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一直觉得这些都是独特案件呢,很大程度上跟他们的制度有关系,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成为统治者,当然之前也有很多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的案例,与清朝不同的是他们带有歧视。

都知道清朝有八旗制度,八旗之内的人享有极大的特权,清朝还有一个“八议”制度,“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功;四曰议贤;五曰议能;六曰议勤,七曰议贵,八曰议宾 。”只要是皇亲国戚就能够有有待,在律令之外有特殊待遇。这项制度的出现就直接公开不平等性,直接保证皇亲国戚的最大利益。

在乾隆年间“李侍尧案件中”,李侍尧是镶黄旗人,这个人有一定的聪明才干,颇受重用,历任了两广、云贵、湖广的总督。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上万两的白银随随便便就拿。东窗事发之后和珅审查,本来是拟斩监候,也就是先执行缓刑,还需要商榷,经过大学士、九卿的复审“斩立决”。面对这个决定乾隆也是犹豫不决,因为乾隆也有私心,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办,就将这个案件下发的各省督抚,一起讨论。

安徽巡抚阂鹦元猜到乾隆的意思,就用“八议”中的“议勤”、“议能”来开脱罪名。后来李侍尧先是调到边疆,一年之后成为陕甘总督。

这项规定的存在直接让犯罪可以享受减免处罚的待遇 , 从而使一些不法官吏因此逃避了律令的制裁。在这样一个不平等的朝代中,单独赋予各种特权,维护统治,实在是有损公平,这也就是说清朝是最烂的一个朝代原因之一。

制度不完善

如果说乾隆只是这件事情的爆发点,八旗制度是种子的话,剩下这三点就是催化剂,加速生长。

一、人才制度的缺失

清朝初期的八旗子弟是以征服者、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他们身上的责任和担当就非常沉重,如履薄冰的行走,不能出现错误的抉择。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慢慢的减少战争,这些八旗子弟就开始没落,世袭制度和特权就是他们堕落的温床,本来是自己养自己,结果成为朝廷养蛀虫。逐渐安逸享乐,在“三藩之乱”就能够直接看到当初的锐气已不在。这种风气的蔓延跟滴水穿石一样的道理。

二、低薪制

在清朝想要靠一点微薄的工资生活完全不可能,要为朝廷尽心尽力,当牛做马,得到的钱却少得可怜,这样子为了生活就只能够在其他地方获得收入,风气也开始蔓延开来。

三、监管不力

说多了都可能连小命都没,说少了官吏就开始作妖,里外不是人。干脆打不过就加入,一起作妖不快乐吗?

清朝是封建社会集权主义比较巅峰的时期之一,都是皇帝说了算,底下的人肯定是先要保命要紧,自然就出现了很多敷衍了事的情况。乾隆五年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现在官吏们上奏的事情就潦潦草草,其中的建议和问题只有极少数能够采纳,都是相互抄袭的情况,甚至好人被反告。

“今日即科道官敷奏者 , 亦属寥寥 , 即间有条奏多无可采”

最明显的就是在乾隆年间御史曹锡宝弹勃和珅的家人刘全 ,并且将问题集中攻击在和珅身上,结果是和珅屁事没有,第二天照常伴随太阳升起,而曹锡宝自己受到了革职,留任的处分。

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同时也是比较差的一个朝代,所谓的盛世只是矮个子挑高个子来称赞,剩下要么是碌碌无为,要么是迂腐。康乾盛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只是将作妖的人清除一下,然后回馈一下底层百姓。

关注#空梦历史# 一起研究分享不一样的历史,发现更过精彩,同时为创作不易点个赞~~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下场 乾隆年间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