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潜能还是释放潜能(发挥潜能的意思)

2024-04-07 22:19:40 综合百科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顾名思义,发挥潜能就是发挥潜在的能量,发挥表意识以内的潜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energyconservationlaw)即热力学第一

发挥潜能的意思

1

顾名思义,发挥潜能就是发挥潜在的能量,发挥表意识以内的潜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energyconservationlaw)即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其中总能量一般说来已不再只是动能与势能之和,而是静止能量(固有能量)、动能、势能三者的总量。

媒体、社交、社区有什么区别

2

媒体、社交和社区这三者与我们如今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时常有人提出疑问:它们三者区别何在呢?本文从三者定义出发,结合事例浅析媒体的功能以及社交和社区间的本质区别。除此之外,还从马洛斯需求的角度对人类在这三者间的选择进行解读,推荐感兴趣的同学阅读分享~

据 CNNIC 最新发布的《第 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使用率较为靠前的是即时通信、视频、购物支付、搜索引擎以及新闻资讯。

其中,即时通信是社交的形式之一,典型的代表是微信,它的月活跃用户数几乎等同于我们*民的数量;视频占比最高是短视频,典型的代表是抖音快手,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人们刷短视频;搜索引擎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信息」,跟新闻资讯一样,属于媒体的范畴,典型的代表是今日头条,网民可以获得最近发生的新鲜事件。

这正如华兴资本刘佳宁 2019 年在雪球嘉年华分享过:如今互联网的竞争早已不再是单纯流量的竞争,而是变成抢夺用户时间的竞争。当下最占据用户时间的产品在视频和游戏之外脱离不开社交、社区和媒体三个属性。

这里先给它们下个定义:

一、什么是媒体

说到媒体,都会涉及到内容、信息,百度百科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内容:指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或意义,牵涉的是人类通过眼耳口鼻耳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媒体:即媒介,指的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工具或手段,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目的。

由此看出,内容跟信息相近,而媒体是传播内容或信息的工具。

在纸媒时代,最常见就是报社的杂志以及电视台的新闻,通常内容生产来源于公司的雇员或合作机构,属于 PGC 范畴。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随着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站的兴起,普通大众也可以发出真实的声音,内容的生产方式从 PGC 变为了 UGC,这促使了纸媒的衰落,迎来了自媒体时代,以至于很多传统的媒体人纷纷转型做自媒体,比如省政府主持人程皓经常在抖音发布自己对社会热点的独特见解。

媒体最重要是规模效应,也就是可以触达多少人,第一个的要求是时效性,也就是事件发生后,能够越快报道越好。要是放在纸媒时代,记者就必须开车赶往现场,然后对着摄像头进行实时报道,这无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小编可以网络搜集普通用户发布的视频,核实后简要剪辑,然后在评论艾特原作者就实现了转载,这就以极低的成本获取大量的新闻源,比如湖北广播台旗下账号经视直播,一天就可以发布十几条短视频形式的新闻。

其次,媒体也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基于客观的事实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受众一般是对某个事件感兴趣并且希望进一步了解的人,比如 2016 年江歌因保护刘鑫被陈世峰刺杀,事后刘鑫不仅不配合调查,还在网上造谣诋毁江歌妈妈,以至于江歌妈妈最近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刘鑫涉及生命权纠纷,目前处于二审阶段。

这些天我反复看了相关资料后,心里不禁好奇:面对日本法院鉴定的事实,为什么刘鑫不愿意承认,背后还搞那么多恶心的事情呢?

随后抖音博主心理咨询师邱波在视频,心灵成长,就是面对真实的自己的过程。而对于这件事,刘鑫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性格里有极端的自私部分,尽管她在生活中一直在使用这个部分。

看见、承认、接受这 3 步是我们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内心很煎熬的过程,会产生很多的自我怀疑、焦虑、恐慌、愤怒甚至攻击。

二、什么是社区、社交

社区、社交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的定义如下:

社区:因为共享共同价值观或文化的人群,居住于同一区域,以及衍生的互动影响,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单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同一区域」被弱化,而「共享共同价值观或文化」也变成「具有相同兴趣、文化偏好和价值观」,因此,社区是一个基于某个点(兴趣点、话题)交流互动并持续产生内容的空间,简称同好互动空间,比如因为爱好读书或写书评,我们会聚拢在豆瓣。社交:全称是社会交往,是人与人基于某种角色进行互动与交流,无论是志愿或非志愿的,比如血缘关系的父与子、交易关系的买家与卖家。

由此看出,社交与社区的基本组成因素是人、互动交流,也就是「跟谁聊」、「聊什么」。

但社交与社区是有所区别的。

1. 社交相较于社区,普遍存在压力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比如宝妈,对于刚出生婴儿的各种反应,比如哭啼、吐奶,也需要自己不断求助他人或翻阅书籍,让自己知道应该做什么。

从旁人看,生完了孩子成为了宝妈,理所当然就应该懂得怎么照顾好婴儿,很少关注宝妈的真实感受,比如半夜三更起床喂奶的心酸。这就导致婴儿稍微照顾不周,可能会引来旁人的指责甚至谩骂。

而这些在现实中尚未满足的宝妈需求,在网络上直接诞生出亲宝宝、宝宝树、丁香妈妈等母婴社区,宝妈在里面可以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晒带娃故事、聊情感八卦等。

在社区里,彼此基本是陌生人,可以脱下面具展示真实的自我。比如知乎最热的失业话题:27 岁的人生到底有多无力?

回答这个回答的,多半是刚好处于这个年龄段,或过了这个年龄段,回答自己是怎么度过的。而消费这些内容的用户,都是这个年龄阶层。

这使得他们可能有共同的感受,就像是在人海茫茫中寻找到知音,进而卸下自己的伪装,展示出自己内心的焦虑以及无奈。

2. 社交是「先交流后内容」,社区是「先内容后交流」

在社交里,与微信好友聊天时,都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比如维系感情,大脑就会寻找对应的话题聊天,也就是俗话说的「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特别是添加了一个朋友,第一时间会通过他的朋友圈动态、简介进一步了解,然后准备一番话术进行破冰。所以在社交里,其中「人和人」为第一关系。

而在社区里,比如刷抖音时,不管是主动搜索还是在 APP 推荐刷到的,当我们主观认为是感兴趣的,那么我们才会点击阅读,这时候我们一般处于较为轻松的环境下,评论时也不需要理会作者与我们是否认识,甚至为了安静刷抖音,不被熟人发现自己的小癖好,通常的做法是禁止 APP 访问通讯录权限,或直接注册一个小号。所以在社区里,「人和内容」为第一关系。

要知道,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有利于分工协作,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因此,社交是角色化,优先注重「跟谁聊」;而社区是去角色化,优先注重「聊什么」。

而对于内容,社区与社交的目的是不同的,我在文章《什么是社区?这是我做社区一年的答案》分享过,在社交中,我们通过内容打造出一个符合自身需求的人设,比如在朋友圈营造出不断精进的学霸;而社区中,当内容产生后,其他用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费这些内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我之前学习「如何搭建管理知识」,在知乎将知识管理的高赞回答都刷了一遍。

许昕在《互联网社区产品方**》提及过,绝大多数社区产品和社交产品都兼具社交和社区元素,比如豆瓣小组,除了发帖、互动(社区),还可以发私信(社交);而微信,既可以对话聊天(社交),也可以浏览或发布朋友圈动态(社区)。

那么如何区别一个产品是社区,还是社交?

答案是看产品一级页面,也就是产品侧重点,豆瓣小组一级页面是话题列表,私信功能在二级页面消息中,因此属于社区产品;微信一级页面是对话列表,朋友圈入口在发现 tab 的二级页面,因此属于社交产品。

三、从马斯洛需求解读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图片来自知乎博主雪峰成长的文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

需求层次分为 5 个层级,底下两层是缺失性需求,分别为生理需求(食物、空气)、安全需求(人身安全、财产),这是作为人的基本保障。

顶上三层是成长性需求,分别为爱与归属(与他人建立情感,被某个社会群体接纳)、尊重需求(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发挥潜能,实现理想)。

这个需求层次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而且人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求处于从属地位。

在我个人理解里,人对缺失性需求是较为敏感的,比如在富途证券 APP 购买了股票或基金之后,内心害怕亏得连渣都不剩,就会不时查看 APP 最新的相关资讯,期望自己适时卖出;又比如逢年底,担心自己会被公司优化掉,就会跟同事打听消息,或者到脉脉 APP 刷相关的消息。

在这些需求里,最重要就是了解相关的最新信息,以确保自己的人身或财产是安全的,属于媒体的范畴,所以在这些 APP 里,都会提供新闻资讯、话题热榜等内容,为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

在缺失性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我们就会追求成长性需求。但需求还没得到满足,我们可能就停不下脚步。

这时候,即使身边有朋友陪伴,但我们还会感到孤独,这背后则是自己觉得还没有人理解到自己的痛苦,平时可能会表现出嘻嘻哈哈的样子,但夜幕降临,一个人躺在床上时,一想到问题还没解决,或自己想要的还没要到,内心的焦虑、惊恐等负面情绪就会蔓延出来。

比如 2019 年刚工作时,我从书籍中了解到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但知乎大 V 分享的方法在我这里得不到落地,而当时身边的人,要么不注重搭建知识体系,要么分享的方法无法让我认同,那时候表面跟别人说不在乎,但内心一直都很在意,直到一年半后遇到了欢喜老师,通过印象笔记才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才极大地缓解了我对知识的焦虑。

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同类人的重要尤为关键,你们拥有类似的价值观或想法,容易产生共鸣。对此,他会给予你信念,还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你,让你走出困境或实现梦想,或分享自己类似的过往经历,让你相信你并非是一个人,内心的孤独感得以解开。如果有人读懂了你的痛苦,并且还认可你的价值,那么你就会感到找到了知音,与他建立更为深度的关系。

在寻找同类人时,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的方式,比如我通过朋友推荐或「在行」APP 连接到张亮、类延昊等行业大 V ,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我掌握了 PDCAT 以及社区运营等方法,也可以通过社区的方式,比如在知乎认真阅读大 V 小猫倩倩关于职场方**的回答。之后我阅读了她好几篇的回答,非常认同她的观点以及主张,然后加她微信,进而她成了我导师,像一盏灯照亮我前进。

所以,社区与社交的链接方式稍微有点不同(社交:人——人,社区:人——内容——人),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寻找同类人。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压力到位,那么社交也会得以继续,比如有时面对同事的无端指责,不怼回去,工作上与他还保持交流沟通,只是基于薪酬、能力等因素,我们还没想离开这间公司。

最后小结一下,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出发,每种需求都可以用媒体、社交与社区等方式承接,但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点,媒体更多是让你快速获得相关信息,让自己有安全感,而社交与社区是为了让你找到同类人,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尊重以及认可。

作者:猫晓豆豆,社区运营,会一点知识管理。微信公众号:猫晓豆豆。

本文由 @猫晓豆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发挥你的潜能一一了解天资,发挥

3

  做的技艺出自做的过程。

  爱默森

  在特尔斐阿波罗神殿的墙壁上,刻有这样的壁文,“了解你自己”。

 这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能忘记的最重要的座右铭。

  了解自我贯串于人生的始终,也是一个人毕生事业及生活之路的重要依赖。

  选择一项事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为了创造性地工作,一个人对职业的选择活动,必须建立在他从事某种工作的“内心倾向”基础之上。这种“内心倾向”

含义是:每一个健康的人天生拥有一系列创造天赋。这些天赋是从我们的父母那里继承而来的。

我们把存在生命器官之中的、继承而来的、并且是先天具有的才能称为“潜在才能”。在这些潜能中,通常有一种(很少是两种或三种)是最引人注目和最显著的。

  当一个人具有了发展这种潜能的机会,利用起他生命中的最优良素质,那么我们就称之为理想的“人——工作”搭配。

  简单说就是,这个人发现了他(或她)的人生支点,找到了真正的所谓“内心倾向”。这样做就使得他(或她)的个人效率达到最大化。

  把人们的才能按照适用、能胜任和最有效率的原则分配在各项事业之中,其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

  为了达到这一点,一个人必须从事自由的和创造本性的、有趣味的职业。这正是恩格斯所说的“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和“一种代替了负担的快乐”。

  同样,个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一个人的专长,或从事某种工作的内心倾向,是否与他(或她)的那些才能相适应。只有称心如意的职业,才能够同时带来幸福和自我实现。

  一个人得到职业满足和在生活中找到自己适当的、必要的位置,可以带来其他任何方面的成功都不能替代的振奋和愉快。

 “人——工作”的和谐搭配及其相互作用,哺育着人们提高和增进才能。

  对已耕耘过的天资而言,工作使它变得更加成熟;工作也发展了自然馈赠的潜能。

“人——工作”搭配,天然具有一种强大的能量,可以激发“人——工作”搭配中相互作用的那种共振。这一点常常在那样一些人的生活中看到——他们工作就象唱一首歌一样轻松、灵巧,并且做任何事情都得心应手。

  尝试是认识自己的所谓“内心倾向”的最主要途径。

  只有在工作的环境中,在工作的集体中,在创造的痛苦中,一个人才能够发现充分表现自己才能和天资的天地,并塑造自己的个性。

  人的潜能在范围上是很广阔的。由于当今世界职业种类繁多,如何能够避免职业选择与自己的“内心倾向”的错位,这种判断变得困难了。发现一个人“内心倾向”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这方面成功。因此,很有必要来重复这样一句格言:“没有缺乏天资的人,但有些人在职业选择上误入了歧途。”

  从事一项“错误的职业”,处境非常艰难。它使一个人丧失工作的兴趣,遭受过度的紧张和劳累,形成一个上班时数时度日的难以忍受的习性。人的才能也变得迟钝、呆笨。因为它等于形象地说在持续撞击“一条素质索链中的薄弱环节”。有时,它还会引起“心灵上的挫伤”,以至于使人去冒犯道德和伦理标准。

  有的人非常幸运地在儿童时代显示了他们的“第一潜能”。于是,家庭和社会通常都开始培育这些先天的才能。

  如果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捕捉到他的才能信号,就能发现他的“内心倾向”,那自然是很理想的。遗憾的是,事情并不总象这样顺利。更多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几乎一无所知,对如何发现自己的能力也一无所知。所以,他们寻找理想的职业就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

  通常有谁帮助我们发现和发展我们的能力呢?家庭、学校、朋友、同事——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但是,任何人都不及我们自己在发现我们潜能方面的作用更大。

  成功的发现需要一个特定的“主体结构”经历,需要了解那些构成“内心倾向”的要素和自我分析中采用的一些原则。

  无论父母有什么样的才能,却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遗传给他们的孩子,从而使他(或她)在其父母的职业上胜过父母。

  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能够沿着一条清晰的路线实现性格和特征的遗传,那这个世界就太美好、太明朗了。但在事实上,父母的遗传在整个过程中被混合化了,而且是按照化合分解规则这种非常基本的方式实现的。

  在此过程中,遗传特别倾向于在后代身上再现,然后是突然消失。之后又会突然再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常常有父亲的鼻子、母亲的耳朵、祖母的眉毛、外祖母的手、祖父的脾气和外祖父的才能。

  才能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智力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使遗传学家们自己也告诉我们,不要把大量的人类心理特征简单化,不要随随便便地或隐隐喻喻地说智力和创造力的直接遗传。

  在社会环境影响下,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趋于表现自我的一系列潜在素质。这些个人素质可能就有惊人的地方。

  因此,认识自己的“内心倾向”,意味着探寻和发现自己素质中的惊人之处。这个惊人之点是因人而异的。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潜能 意思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