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想了解一个人怎么做(当你想了解一个人的时候)

2024-04-14 00:32:55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1、刚开始接触一个人,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他的精神面貌,学会如何去接待一个人;2、沟通是人际交往最好的桥梁,所以,你要学会如何去与对方沟通;3、要学会从一些细节的地方去分析对方的为人,正所谓知微见著。对方的一言一行,都很可能暴露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具有什

当你想了解一个人怎么做

1

1、刚开始接触一个人,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他的精神面貌,学会如何去接待一个人;

2、沟通是人际交往最好的桥梁,所以,你要学会如何去与对方沟通;

3、要学会从一些细节的地方去分析对方的为人,正所谓知微见著。对方的一言一行,都很可能暴露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具有什么样的品格,还是有什么样的坏习惯。亲身去接触对方的生活;

4、要学会宽以待人。试着用一颗包容的心去与人相处,你会觉得,其实身边每个人都可以是你的好朋友,才能更好的去了解多方。

《深度渴望》|大S拒绝无效工作,做好这三步,帮你高效达成目标

2

又快到了一年的年底,即将过去的2022年,大家的年度计划都实现了吗?我发现这两年啊,在朋友圈里分享年度计划和愿望完成情况的人越来越少了。前两天我就跟几个小伙伴聊到这个事情,他们普遍反映啊:

制定目标,让他们非常头疼。

目标定的低,怕没动力;定的高呢,又怕实现不了;有的小伙伴呢,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目标;还有的小伙伴呢,立了目标之后,没多久就忘记了。所以对很多人来说,目标和计划成了一种摆设,想着“反正会半途而废”,“反正实现不了”,干脆就不做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实现不了目标呢?今天我们解读的这本书啊,就能破解大家的这个困惑。

本节书籍:

《深度渴望》丹妮尔·拉波特著

学习重点:

1、什么是“深度渴望”?

2、从“别人要你做”,转变为“你自己想做”。

3、坦然面对,并尊重内心深处渴望

4、三个步骤,找到你的深度渴望(重点)

5、如何用深度渴望指引目标达成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深度渴望》,它还有个副书名——“如何有效达成你的目标”。

|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丹妮尔·拉波特。这位女士是美国重量级职业规划师,同时也是一位人生成长教练。她还出过一本畅销书,叫做《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

她倡导的职业理念,深受国外年轻人的认同。很多人在她的影响下,重新规划了自己的职业路线。

如果大家自己去读这本书,很可能会读两页就放下了。这不是一本好懂的书,就在于“深度渴望”这个概念,非常地抽象。

我们先来弄清楚,“深度渴望”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在传统观念里,女人找对象,“有房”是关键。如果另一半肯为你买房,或者在房产证上加你的名字,那是一件值得骄傲的谈资,甚至是检验男人“真爱”的标准。

而现在,女性却更倾向于自己买房,在房产证上单独写自己的名字,在过去的几年里啊,中国正在悄无声息地进入一个“女性购房时代”。

2017年《女性生活蓝皮书》中数据表明:中国有七成城市女性名下有房产。也是在这一年,链家和网易推出了一份名叫“房事”的大数据报告,里面几项关键指标非常值得琢磨:

第一,46%的购房者是女性,并且女性购房的占比还在逐年迅速增加。今年是2019年,这个占比应该早已经过半了。

第二,女性全款买房的比例为19.77%,比男性高出4.26个百分点。

从数据上看,你觉得这说明什么问题?是女人开始变得有钱了吗?还是女人买房比男人更豪爽干脆?还是女人已经不在乎婚姻和爱情了?

都不是。我觉得这个数据特别能够代表中国女性内心的深度渴望。她们渴望的不是房子,也不是单纯的亲密关系,而是房子和关系带来的安全感和认同感。

这句话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来源于一个让人吃惊的调研结果:

有将近86%的中国女性,认为“房子比婚姻更让人有安全感”。单身女性认为,与恋爱相比,房子既改善生活质量,又是一种投资。恋爱中的女性认为,有一房傍身,不用争房产证到底写谁名字,哪怕对方没房也不担心爱情被现实打败,特别帅气。已婚女性认为,房产证比有张结婚证更踏实,偶尔吵架也不至于没处可去。

所以啊,安全感和认同感,才是这些独立买房的女性内心的深度渴望。而房子,只是她们实现这种安全感的方法和目标。

说到这里,大家就不难理解什么是“深度渴望”了吧?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是在追逐目标本身,而是在追逐那些你希望通过达到目标获得的感觉。

这本《深度渴望》十九万字,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一个观点,那就是:“想要实现目标,必须有深度的渴望”。

注意,是“深度”的渴望,不是那种想一想就忘了的、说放就能放得下的小愿望。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愿望清单,那么,“深度渴望”就是其中排名第一的、最紧急的、也最重要的一个待办事项。

所以啊,我们不应该先急着定目标,而是应该先搞清楚,你究竟渴望的是什么?忠于你的渴望去制定目标。

佛家有句话,叫做“世间有三苦,爱别离、求不得、憎怨会。”大家都觉得,其中“求不得”是最苦的。但是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啊,我发现,在我们的世俗范围内,有很多事情,不是“求而不得”,而是我们求得不对啊!我们往往内心想要的是一回事,努力的方向又是另一回事。

“深度渴望”和“目标”之间,就是所想和所求的关系。

只要我们能理清自己内心所有渴望的先后顺序,把最紧急最重要的那一份渴望拎出来,用它来指导我们去做人生规划,就一定能达成目标。

我想,2022年,大家吃的最大的瓜,大概应该是汪小菲和大S的瓜了。11月22日,打开微博热搜,汪小菲、小S、张兰、徐妈妈……稀里哗啦,稍微沾一点边儿的,都榜上有名。

我们捋一下汪小菲和大S的婚姻,至始至终,主导者都是大S,而弱小随从者一直都是汪小菲。

回想当年,对于34岁的大S来说,汪小菲是在合适的时间里,出现的合适的那个人,毕竟当年,在京城那帮子少爷里面,平头正脸,还在法国读过书,带点儿洋范儿的,除了汪小菲也没谁了,完全符合大S对嫁人的深度渴望。

婚后,大S坚决不定居北京,任凭汪小菲每年孤独地飞700多次台北。至于离婚的结局,虽然所有的指向,表明汪小菲曾出轨在先,估计汪小菲也通过不平等的离婚协议,默认了离婚前自己就出轨的事实。所以说,前前后后的流量戏,离婚协议只不过是大S选择离婚的催化剂罢了,并不是撕裂关系的核心问题。

那么,你认为汪小菲婚姻破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大概最合理的解释,应该就是大S内心的渴望已实现,目标已完成。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大S或许是汪小菲上辈子造下的孽,而汪小菲则是大S这一辈子种下的劫,云云众生,各自修行。

当然,在作者丹妮尔看来,我们也有完成不了目标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的目标没有依据自己内心最深度的渴望,而总是受到他人的影响。

比如,念书的时候,大家都说北大是好学校,计算机是最火的专业,然后我们就想着:“那我就把目标定在北大的计算机专业。”但你内心真正想学的呢,可能是艺术,或者可能是法律。

我们从出生起,就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我们习惯了让自己的目标符合绝大多数人的评定标准,然后就认为,这就是自己该实现的价值。

我们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到了什么年纪,就干什么年纪的事儿。”听上去特别有道理,但其实忽略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渴望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并不是建议大家去故意搞特殊,非要逆潮流而动。

而是说,不管做什么,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深度渴望》这本书实际上就是让我们从“别人要你做”,转变为“你自己想做”。

这本书我看完之后啊,发现作者的很多观点,很容易被人误解成是鸡汤成功学。

比如,跟随自己的内心啊,找到内心深度渴望的东西啊,相信自己的感觉啊,等等。

这是作者的写作风格造成的。如果大家去看这本书的话,只要着重去弄懂两个部分内容就可以了——

① 如何找到自己最深度的渴望?

② 如何用深度渴望指引目标达成?

这两部分内容也可以看成是递进的两个步骤,只有先明确认知自己的渴望,才能借助渴望去完成目标。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两个步骤,来具体解读这本《深度渴望》。

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每一个感受,不要批判自己的感受。

人都是自私的,怎么会批判自己的感受呢?实际上啊,我们常常在潜意识里否认自己的渴望。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渴望成为亿万富翁,但是他同时也会想,这会不会让别人觉得我很贪婪、很拜金啊?如果一个三十出头的姑娘,渴望得到更多的爱,那她同时肯定也会想,这么说会不会显得我很缺爱、恨嫁啊?

作者告诉我们,这些所谓的“缺爱”和“贪婪”,其实是一种想要自我疗愈、关爱自我的内心渴望。财富、声望、青春、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会感到渴望、并且持续渴望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免俗。

你越是批判自己的内心渴望,那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最终导致心理失衡。

所以啊,渴望是不能压制的,首先要尊重它的存在。

其次,我们有时候之所以会忽略自己的感受,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一个误区。

我们认为啊:感受只是一种情绪,是纯感性的,不靠谱的。只有目标和计划是理性的,可以实施的。但并非是这样的。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感受,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用作者的话来说,“情绪和感受不是一回事。它们看似纠缠,实则截然不同,就像树木和它的果实。”“感受是对经验的直接能量反应。”

作者的话听起来有点难理解吧?我换句话来说,感受啊是我们的一种身体反应,就像我们吃到了美食、看到了美景、遇到了特别喜欢的人,会感到浑身舒畅,产生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而情绪呢,是纯思维的,掺杂了我们的猜测和想象,有不真实的部分。

简而言之,情绪可能会骗人,但感受不会。理性的目标是由感性的渴望驱动的。我们所做的所有看似理性的决定,背后都是感性在驱使我们。

比如,我们去买一支心仪已久的唇膏,是因为我们真的需要它吗?不一定吧。很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喜欢的那个明星用了,我们觉得很好看,被种草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坦然地面对,并且尊重自己内心深处感受到的渴望。

当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内心无数种渴望的时候,怎么去找那个最紧急、最重要的“深度渴望”呢?

作者认为,想要找到内心的深度渴望,我们需要五个步骤,我在这里把它简化成三个步骤。这部分内容,是整本书的核心部分——

·步骤1

首先,把自己的生活划分区块。作者在书中,把我们的生活划分成了五个部分。我们不一定必须按照作者的划分,完全可以自己重新划分。

拿我自己来说,我的生活基本可以分成三块,一块是工作,包括人际交往、学校的一些常规事务;一块是创作,包括每天的日常写作和每年固定要出版的书籍;还有一块是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和我的业余生活,比如像健身之类的。

·步骤2

把生活分好块之后,第二步,让自己的意识流动起来,想想在每个生活领域,你都有什么渴望。

这很像是一场头脑风暴,你可以写下任意你渴望拥有的感受。

比如:在工作这一块,你的渴望是“热情参与的”,在家庭生活这一块,你的渴望是“充满温馨的”、“和睦的”,等等。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谨慎使用那些依赖外界的感觉状态词,比如:被听见,被爱,被在乎,被尊重,被珍惜,被欣赏,等等。

·步骤3

面对这张写满了渴望的清单,我们要筛选一遍,只留下三至五个最核心的渴望,这就是我们最终确定的“深度渴望”。

我相信每一个人筛选完了之后,都会对自己产生不一样的认识。

比如有的小伙伴,几个深度渴望全都集中在了工作这一块,然而ta之前的计划表里,工作目标只占了极少一部分。还有的小伙伴,几个核心渴望分布地比较均匀,生活、工作、感情都有,那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平衡。

这三个步骤完成下来,我们就能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清单重新打乱排序,找到那几个最紧急,也是最重要的深度渴望了。

“明确我们内心的深度渴望,目标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首先,当我们了解了深度渴望之后,我们的目标感更明确了。我们会剔除掉那些无关紧要的小目标,更专注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工作。

其次,有了明确的渴望,我们会及时地抓住正确的机会。包括以前不敢体验的生活,以前不敢争取的人和事,我们都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争取。

第三点,“深度渴望”能减轻我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烦恼。当我们有消极情绪的时候,想想你的渴望,去做那些让你感觉美好的事,你就找到了解决消极情绪的办法。

说到这里啊,我们一直在说深度渴望的好处,可能给大家造成了一些错觉:觉得只要找到深度渴望,那么,不必拼命卖力,也能最终达到目标。

别忘了,这本书还有一个副书名,叫做:如何有效达成你的目标。找到深度渴望,只是前半部分。我们还需要目标,来实现我们的深度渴望。

“追逐目标的过程和结果应该是一致的”

结合我们刚刚找到的三至五个深度渴望,就可以开始重新梳理你的目标了。注意,渴望可以抽象,但目标一定要更具体,更细节化一些。

比如:新的一年我希望我更勇敢——这是抽象的渴望。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可以是——新的一年我希望进行几次公开演讲,磨炼勇气。

比如:我希望自己拥有爱——这是抽象的渴望。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就可以是——我希望自己能多一点社交,在聚会的时候,主动上前认识陌生人。

再比如说,我希望自己更有气场——这是抽象的渴望。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可以是——我要多关注自己的形体和外在塑造,多研究研究不同风格的穿搭。

深度渴望不仅可以指引我们制定目标的方向,还是检验我们的目标是否合适的标准。

以前有一位读者曾经给我留言,她说,她在结婚之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当一名全职主妇。结了婚之后,这个愿望确实是实现了,但是过程却并不让人觉得美好。

这位读者她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准备好一家的早餐,送走上学的孩子们,然后回头收拾满地狼藉的家。来不及坐下休息一会,就要出门买菜。等回来之后,差不多也要去接孩子放学了。

曾经她认为只要能全身心的陪伴孩子成长,把他们教育优秀,就是最大的渴望和目标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发现孩子们并不需要全天候的管家式服务。自己呢,也接受不了这种每天雷同的过程。

作者认为只有当我们对实现目标的过程和结果都感到满意,这个目标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

当“渴望”和“目标”结合之后,我们更明确了我们想要的。

光有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强有力的执行计划。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工具。

“月检和周行动表”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有实用工具的加持。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执行工具:一个是月检,也就是每月一次的自我检测;还有一个是周行动表,也就是以一周为单位的行动计划表。

其实这些大家都不陌生,简单来说,就是定计划和自我检查。我就见过很多小伙伴会把自己最渴望目标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工位上,或是电脑旁边,每个工作日都能看到,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了这两个执行工具,另外,我们还需要保持“深度渴望”的迭代和升级。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能力和环境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内心的渴望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作者建议我们每年查看一次自己的渴望清单,看看自己的深度渴望有没有发生改变,然后及时调整目标。

书上的内容啊到这里就讲完了,找到自己的深度渴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指导性的帮助。

除此之外,看完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一些别的启发,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去多关注关注另一半的深度渴望,不仅加深我们对另一半的了解,还能增进感情。

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苹果之父——乔布斯,我们在之前的课程里说过他的一些故事,大多都是和工作相关的。在这期课的后半部分,我来给你说说乔布斯的感情生活。他的一生中有三个女人。

从这三个女人各自和乔布斯的相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想要真正地了解你的另一半,并且也让你的另一半真正信赖你,就必须要去了解他内心的深度渴望。

乔布斯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叫做布伦南。俩人刚认识的时候,布伦南17岁,还在读高中。

18岁的时候,布伦南怀孕了。但是当时两个人有协议,明确地写了不要小孩,于是布伦南去做了流产。23岁的时候,布伦南再次怀孕了,这次他们把孩子生了下来,也就是乔布斯的第一个女儿,丽萨。

两人分分合合大概持续了5年时间,最终还是分开了。

布伦南后来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50岁的时候,她给乔布斯写信,希望乔布斯能看在情分上,资助她一下。乔布斯看了信,没理她。

到了2009年,布伦南身患重病,借住在朋友家里,走投无路之下,她又给乔布斯写了封邮件求助,希望乔布斯给她提供一万美金。当时的乔布斯正是风光无限的时候,iPhone让他收获了全世界的崇拜。他面对布伦南的哀求,依然拒绝了。

乔布斯的第二个女人叫蒂娜。

在乔布斯人生最后的一段日子里,他和自己的传记作者谈到蒂娜,然后泪流满面啊。乔布斯说,“蒂娜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女人,她是我真正爱的第一个人,我们是那么的心意相通,我不知道谁还能比她更理解我。”

听上去非常深情吧,但乔布斯和老婆已经结婚二十多年了,老婆并不是蒂娜,而是我们都知道的——劳伦·鲍威尔。

当然,乔布斯也不是没向蒂娜求过婚,只是蒂娜当时就拒绝了。蒂娜说:“爱上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种痛苦令人难以置信。”蒂娜还曾经在他们的卧室里写过一句话,叫做“忽视是一种虐待。”

这对曾经的恋人对于对方的评价竟然是截然相反的。

乔布斯肯定觉得自己很爱蒂娜,但是蒂娜显然觉得用户体验实在太差了,没有办法坚持下去。当然你也可以说,其实蒂娜没有那么爱乔布斯。

第三个女人,也就是乔布斯的太太,劳伦•鲍威尔。

劳伦对乔布斯的评价是这样的:“他像激光那么专注,当他的光芒照耀到你身上,你就会沐浴着他的关爱。但是,当他的光芒转移到其他关注点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人生非常黑暗。”

我们把这三个女人放到一起来看。

很显然,第一位布伦南是不懂乔布斯的,也完全不明白乔布斯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东西。那种对创造的渴望,既是一种光芒,也是能伤害人的利刃。所以她到了穷困潦倒的时候,还寄希望于乔布斯。她如果真的懂乔布斯,应该早就对他不抱任何希望了。

蒂娜和劳伦,都是很明白乔布斯内心深处的驱动力的,从她们俩对乔布斯的评价就能看出来,她们心里一清二楚,和乔布斯这样的人在一起,就注定要过上被忽视的生活。

但是区别就在于,蒂娜忍受不了乔布斯内心深处狂热的创造渴望,所以她离开了;而劳伦呢,一面忍受忽视,一面也享受着乔布斯的光芒,所以她陪伴了乔布斯27年,直到乔布斯去世。

虽然今天,当我们谈到劳伦的时候,很多人会说,她继承了乔布斯100亿美元的遗产。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经历了什么,承受了什么。

没有任何一对亲密关系是完美适配的,当我们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伴侣和比较重要的朋友,我们不要只看到对方的外在和物质条件,而是要去看到对方内心深度的渴望,和持续的驱动力是什么——

有的人只要能够在一段关系里,比如说和父母,和子女、或是和伴侣,关系比较稳定,那他的就有了存在感,内心的深度渴望就被满足了。

也有的人呢,不满足于此,他们更希望在职场上,或是专业领域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才能满足他们的深度渴望。

总之,每个人都不一样。看清楚这一点,才能明确:在以后的人生中,你们是不是能够一起成长,经历变化。就像劳伦对乔布斯的感情,其实很多女性无法理解,但对于劳伦来说,乔布斯满足了她内心深层的存在感。其实这个才是更关键的东西。

1、《深度渴望》这本书,作者破解了“我们为什么总是完不成目标”的人生困境。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深度渴望是什么。

2、整本书围绕着作者的一个观点——想要实现目标,必须有深度渴望。书里内容分两个部分,分别是:如何找到自己最深度的渴望?如何用深度渴望指引目标达成?

3、想要找到内心的深度渴望,总共有三个步骤。在我们从渴望到目标的转变过程中,只有实现目标的过程和结果都让人感觉美好时,我们才能真正地达成目标。除此之外,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月检和周计划表的帮助。

4、在最后一部分,我们分享了乔帮主和他生命中三个女人的故事。想要真正地了解你的另一半,并且也让你的另一半真正信赖你,就必须要去了解他内心的深度渴望。

5、《深度渴望》这本书,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建立在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别人要你做”到“你自己想做”的转变。

新的一年有新一年的忙碌,所以,我也希望用我们的课程给大家打打气。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更加清晰地认知自己,了解自己,计划出更有效的目标,实现更多美好的愿望!

分享一个“模板”,能让自己清晰的了解自己

3

分享创造快乐!

在您阅读本文前,可以点击右上角【关注】,以后您每天都可以免费收到“老廖爱生活”分享的内容!

分享一个“模板”,能让自己清晰的了解自己!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方向的时候怎么办?分享给大家一个“模板”,对你会用帮助。

1. 列出三个问题。一是我想做什么?二是我能做什么?三是我该做什么?

2. 第一个问题:我想做什么?

这是你的兴趣所在,会增添你持续的动力。

如果你很难清晰的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辅助问题能帮助到你。一是你做什么事情会经常忘记时间?二是你做什么事情会不太计较金钱和成本。你回答好这两个问题,你想做什么,就会浮现出来。

3. 第二个问题:我能做什么?

这是你的擅长所在。同样,也有两个辅助问题帮到你。一是什么事情你做起来特别得心应手。二是你做什么事情特别有成就感。

4. 第三个问题:我该做什么?

选择未来的需求是什么。两个辅助问题,一是我最想与哪些群体发生关系?二是他们还有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

我想做和我能做的交集就是你的“热情区域”,我能做和我该做的交集会持续激发你的“意义感”,我想做和我该做的交集这些事情你会做的更容易成功,因为专业所在。如果你能找到这三个问题的交集,就是热情、专业、意义的交集,你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了,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就是“使出命,也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自己的使命区域在哪里。三个问题,希望能帮到大家。

有点意思,你觉着呢!

如果你觉得有点道理,我想请你帮个忙:

1、点赞并转发到头条,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

2、关注我,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第一时间看到最新内容。

爱生活,爱分享!生活因为你的分享而更加美好!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你想 怎么做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