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在什么时期-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有什么影响

2024-04-02 22:10:40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第一次在18世纪中叶,叫做“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叶,以电灯电话的发明为标志的“电气化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的60到70年代,叫作“信息化革命”。 建设“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特色之路

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在什么时期

1

第一次在18世纪中叶,叫做“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叶,以电灯电话的发明为标志的“电气化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的60到70年代,叫作“信息化革命”。

建设“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特色之路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信息类”互联网,如新浪、雅虎等,平面式经济效益;第二阶段是“商务类”互联网,如淘宝、京东等,叠加式经济效益。

目前正进入第三阶段“产业类”互联网,科技成果支撑实体经济指数式增长财富阶段。

这是一个去中心化,将科技与能源需求通过网络力量,迅速覆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全部企业、服务业、亿万家庭等),形成无限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拉动指数式经济增长,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代表新的未来。而“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就是典型的表现形式和突破口。

“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科学的系统工程。进入这一系统的原有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甚至人的功能均发生根本性改变和提升,爆发出巨大现实生产力。

依靠“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商业化应用,将引起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一系列强烈的连锁反应。

通过“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平台,将使我国以煤电为主的刚性电网转变为柔性电网,实际利用率从20%-25% 提高到60%-80%,跃升世界先进水平。

通过“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平台,将使我国基础能源煤化工高排放产业,成为绿色、零碳排放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非石油稀烃产业路线,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比较优势。

同时也将我国冶金行业从高耗能、大排放产业成为新型、可持续高效绿色产业。

我国已具备“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商业化建设和运行的全部软、硬件应用条件。从1976年开始,经历发现、基础研究、实证研究至今,我国产业类互联网经济理论、实证和应用已处于世界前列。全面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德国技术科学研究院院长孔翰宁教授等人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率先提出“工业4.0”的概念,虽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和强烈的呼应,但将“工业4.0”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同行努力整整十年也没有成功。

理论上,“能源4.0”是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和动能,纵观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无一不是“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相结合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与煤炭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内燃机与石油的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化与新能源的结合。

这一轮“能源4.0”与前三次能源革命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前三次工业革命均是单一能源,分别是煤炭、石油和新能源,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所有能源的集合;

二、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产品成为商品后,就与能源无关,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商品,终身打上能源的烙印,如碳汇。

“能源 4.0”与“工业 4.0”,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证、历史还是传承,都可以结合为覆盖全球新一轮“第四次工业革命”理论和路径,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从理论和实践走向世界的历史机遇期,体现了对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贡献。

目前,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占比比重对世界制造业贡献比重接近30%,而德国则是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第一强国。将德国智能制造通过“能源4.0”相融合,包融在“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平台上,将给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转型带来实施路径。

建设高渗透性和零边际成本的“能源4.0战略性系统工程互联网”,进行商业化普及,形成一批系统工程、创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巨大丰富的物质财富。

商业模式是决定企业生存和盈利能力的条件,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好“能源4.0战略性系统工程互联网”建设,以“网”为纽带,协调好电网调度系统、金融网络结算系统、全口径发电(风、光、水、煤、油、气)企业、高载能运行企业(全社会),以及全国相关的工业企业、服务业、亿万家庭等全覆盖在网上驻点运行。

做到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编制工作,每一项技术都是以网络经济的商业模式迅速推广和全社会、全方位不留“死角”的全覆盖。这一阶段的技术推广是“无关技术”、“无关第三者”的双向合作+政府服务,是高于欧美一个维度的商业模式在发挥作用。

互联网经济与网络节点平方成正比,现在中国己从2013年的6亿网民,快速增长到今年6月的10.51亿,也就是10.51亿个节点,其价值理论上达到110.46亿亿,为全世界最大的网络价值。通过网络节点与我国经济结构、所处阶段性、颠覆性黑科技作用分析测算,经过5-10年的建设和普及,“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作为第三阶段产业类互联网的表现形式和突破口,经济利润是指数式增长,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根平台,直接和间接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强力支撑国家“双碳”战略的实现。

随着“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形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特色之路,必将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优化和财富快速积累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现代化的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顾为东,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特邀研究员,江苏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江苏省非并网风电与高载能工程实验室”主任)

孔翰宁和“工业4.0”

3

来源:*

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传奇人物之一,孔翰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和、稳重,一看就是位学者。

事实也的确如此。

他是理论物理学教授、德国技术科学院院长,是德国乃至全球科技界的顶级专家。他在商界也极具影响力,身兼软件巨头SAP的CEO以及多家德国商业巨头的监事会成员。除此以外,他还有一个名气更大的头衔——“工业4.0之父”。

“工业4.0”的概念是孔翰宁等人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率先提出的。其命名逻辑显然沿袭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路子。如果说“工业1.0”是引入了机械制造设备,“工业2.0”则侧重电气化应用,“工业3.0”重点关注信息化及其发展,而“工业4.0”则聚焦智能制造以及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根据这一理念,未来的工业生产应当同信息和通信技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及数字化网络系统将成为这一整合过程的技术基础。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已保持全球制造业领先地位多年。但进入互联网时代,这一优势被削弱了。如何将新技术同制造业这一德国传统强项结合起来,提升德国在互联网时代的全球竞争力,是“工业4.0”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工业4.0”实质上就是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

“工业4.0”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德国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协会、德国机械制造业协会及德国电子与数字工业协会等纷纷加入“工业4.0”大潮,并根据其理念建立了“工业4.0”制造平台。

除行业企业及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外,德国政府还将其视为德国制造业引领全球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将其纳入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并作为其中的重要项目予以推广和扶持。

“工业4.0”不仅在德国成为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指南,还在广大工业国中引发强烈反响。当时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世界经济刚刚重启,“工业4.0”的提出让跃跃欲试的全球制造业眼前一亮。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工业4.0”为制造业描绘的美好未来似乎变得唾手可得。

全球制造业和经济政策决策者大多对此欢欣鼓舞。以“工业4.0”为基础,各国纷纷衍生出了各自的版本,例如美国在2014年推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该项目是由ATT、思科、通用电气、IBM及英特尔等美国产业巨头联合创建的面向未来的制造业项目。2021年8月,该联盟更名为“工业物联网联盟”,旨在推动建立一个可信赖的物联网体系。除美国外,“工业4.0”概念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日本则根据“工业4.0”的理念提出了“工业价值链倡议”。

“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升级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孔翰宁本人更是参与到了这一进程中。作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孔翰宁经常出现在关于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专业研讨中。他始终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在近几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人们总能看到孔翰宁在中国参展商的展台前认真观看展品、聆听讲解的身影。

“工业4.0”已经成为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风向标。就在去年,孔翰宁与这一概念的共同提出者瓦尔斯特联手撰文,对过去10年来“工业4.0”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对接下来的10年作出展望。孔翰宁认为,在经济方面,“工业4.0”能够对用户需求变化和意外干扰做出实时回应,相关机器和环境有能力自动学习并自我调整,大规模生产逐渐转向定制生产。在生态方面,“工业4.0”具有明显的“循环潜力”,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孔翰宁认为未来的“工业4.0”将呈现出6个重要趋势,分别是工业人工智能、边缘运算与边缘云、工厂中的5G、团队机器人技术、自主内部物流系统以及“盖亚X”欧洲云数据计划。

以此为衡量标准,“工业4.0”的潜力远未被完全挖掘出来。因此,他建议各方应当继续加强研究创新,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尤其要继续加强在制造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广泛分享经验与研究实践成果。

实际上,从“工业4.0”概念提出至今,学术界始终在密切观察,不断反思。比如,很多研究机构和企业都认为“工业4.0”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呈现出不断萎缩的态势,这与“工业4.0”大幅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初衷似乎并不相符。

专家们普遍将此归咎于德国的工业结构。因为中小企业才是德国制造业的核心力量,它们中的很多都是“隐形冠军”,这些小而美、小而精的企业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工业4.0”显然与大企业更加合拍。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的德国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工业4.0”在中小企业中的普及率远远不及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依旧任重道远。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工业4.0”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制造业转型的热潮,但由于各国在工业发展政策、产业优势和价值链结构等方面千差万别,简单的复制难免会让这些国家“水土不服”。

不难想见,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不断发展,“工业4.0”将出现更多更具本土特征的新“形象”,而与“工业4.0”相伴发展的制造业也将继续扮演全球经济重中之重的角色。业界普遍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物医药领域正迎来巨大的风口,“工业4.0”与生物技术的融合或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赛道。 (本文来源:* 作者:谢 飞)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工业革命 时期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