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记者的好处是什么(做小记者的好处)

2024-04-06 07:32:44 综合百科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1、能提高观察能力。当小记者时为了抓住新闻,发现其真正的价值和特点,小记者就会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和观察能力。2、能提高交际能力。当小记者必须善于与人交往,而且要经历各种场面,与各种人进行对话,这可以减少紧张,提高交际能力。3、能提高分析能力。小记者要知道很多事

做小记者的好处

1

1、能提高观察能力。当小记者时为了抓住新闻,发现其真正的价值和特点,小记者就会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和观察能力。

2、能提高交际能力。当小记者必须善于与人交往,而且要经历各种场面,与各种人进行对话,这可以减少紧张,提高交际能力。

3、能提高分析能力。小记者要知道很多事情,以此为基础采写新闻,可以学会迅速地分析判断问题以此提高分析能力。

4、能提高写作能力。当小记者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必须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事实表达清楚,这种锻炼能提高小记者写作能力。

生活背后的“物理科学”——房山小记者第七期活动成功举办

2

可乐的瓶盖有什么秘密?干燥季节为什么会放电?鞋底为什么凹凸不平?11月12日,2022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第七场活动成功举办。本次邀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教授,科普教育专家张万松为小记者们带来讲座《学好科学知识 点亮智慧人生》,剖析日常生活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房山区良乡第三小学师生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邀请参与对象,全程参与了直播课,学校科学小记者代表还在直播活动中与张万松进行深入交流互动。来自一直播、*客户端、微博、抖音平台等21.6万名观众在线同步收看。

◎◎◎

从生活到科学

日常生活中,物理时时存在、处处存在,在各个领域都体现出物理学的规律。讲座中,张万松以生活中的事物、情景为例,拉近了物理学与小记者之间的距离。

例如,鞋底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的原因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增大有益摩擦,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这就是力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应用。

饮料瓶瓶盖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但小小的瓶盖也有十足的学问:张万松讲到,普通饮料瓶的瓶口和螺纹是相对应的,打开时只要用力反方向一扭动就可以旋开。但碳酸饮料的瓶口螺旋处都有缺口,瓶盖上对应位置也有缺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呢?

原来这是因为碳酸饮料内注入了定量的二氧化碳,缺口有一个作用,就是在开盖的过程中,让瓶内的气体通过这个缺口很快的泄露出来,否则到了拧开的最后一瞬间,残留的气体压力会把瓶盖像炮弹一样发射出去。

物理学家伯努利提出“水流或气流里,如果速度小,压强就大;如果速度大,压强就小”的“伯努利原理”,这样的原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火车站台都划有黄线,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列车开来时产生较大压力,把旅客推向列车而受到伤害;足球比赛中由于球所受空气压力的合力左右不等,总合力向左,所以球在运行过程中就产生了向左的运行,即产生弧线,这也是香蕉球产生的原理。

◎◎◎

谈科学家“求是”精神

互动采访环节,同学们提出了一些有关学习方法和兴趣科目的问题,张万松一一进行了解答:

谈到学生时代,张万松表示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目是物理,也要感谢自己初中时期的班主任,除了教授自己学科知识以外,还经常给他传授有关科学家精神、科学家故事的内容,让自己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进了他日后走上科研和科普的道路。

谈到科学家精神,张万松对“求是”精神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求是的意义就是寻求真实、寻求真理,对事物有冷静客观的认识,这也是做科学研究必备的品质。他说自己上大学时,做物理实验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有些同学总希望越快越好,但实际上物理实验和速度没有关系,有时候越快反而越学不到东西,这也是求是精神的一种体现。”

互动问答环节,科学小记者们结合课程本身,就“汽车转弯时为什么减速”“煮熟的鸡蛋为什么放进凉水里冷却”“微波炉里不能放什么容器”等问题进行了回答,这些现象来源于生活和讲座,很好的体现了科学小记者们思维的发散性和思考性。

2022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线上科普活动结合“双减”要求,以科学兴趣入手,邀请科学教育、科普学习领域的专家名师现身说法,与小记者们连线采访,听听他们是怎样把学科中的各种知识用到工作中的,理解学习到底有什么用,帮助小记者们打开眼界,锻炼沟通、总结、写作能力的同时,转变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树立心中的学习目标和榜样!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 | 北科传媒

当记者,要练就“记录”的本事

3

当记者,要练就“记录”的本事

刘国昌

一看题目可能有人会说,现在是网络时代,录音设备这么先进,采访时还用当场记录吗?

我的回答是:需要。

为何需要呢?

理由有三:

一、当场记录,能“保真”采访的全过程。

欲说“保真”,先说说“失真”的事儿:

1、同音不同字,把名字写错了。

有记者把爱国老人“孙越崎”的名字写成“孙越琦”。“崎”、“琦”两字,同音不同字。但记者一直以为是这个“琦”字,结果闹出了笑话。

2、把受访者说的不准确话语写进稿子。

一次某记者与采访某专家,专家说道:“刘勰讲‘立片言以居要’这句话很重要,写文章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记者写稿时照写,结果“失真”:这句话是晋代陆机讲的。

记者写稿要真实,而这真实有赖于采访记录时的“保真”。

记录时“保真”,就是说采访时说的每一句话、引用的每一个典故等都要确保准确无误。

为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当场“保真”:记录时发现疑问马上进行核实,像第一个例子,当场确认一下是哪一个“琦”,就可避免这类差错。第二个例子也是这样,当场觉得有疑惑就及时追问一句:“这话是刘勰讲的吗?”这样就可以避免“失真”。

由此可见,记者当场记录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话记下来,而是在“记”中思考,“记”中核实,确保采访全过程“保真”。

二、当场记录,能触摸到采访的“脉博跳动”。

我曾看过*一位资深记者的采访本,里面记录着历次采访的情况。其中在有些页面上还做了标记:如有的写“此时表情凝重”、“这时他举了3个例子”、“讲的有点分叉了,后来引回”……

我请教这位老记者为何做这些标记?老记者笑答:我记性不好,所以记得细些。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词。

后来我再三追问,老记者说,记者采访做记录不单是记录对方的谈话,还要注意记录当时的情况。

比如他谈某一问题时的表情、语气、神态、手势等,这些都要仔细地记录下来;

再如他举的事例是几个?具体细节如何?这些必须要记录下来。

还如采访时周围的环境、气氛等,这些能记下来尽量记下来。

老记者说,记这些内容看上去很琐碎,但“能触摸到采访的‘脉搏跳动’”,对日后写稿很有好处。

“触摸到采访的‘脉搏跳动’”,这话说得多好啊!原来记录还有这么多名堂!

三、当场记录,是确保稿件质量的重要保障。

记者写稿时常常因记录不全会出现以下情况:

受访人是这么说的吗?

当时他说这句话时的前后语境是什么情况?

他说了3个要点,怎么才写了两个?

……

诸如此类的情况,写稿时经常出现。对此有位记者半开玩笑地说,书到用时方知少,写稿子时才知采访时记得少。

为此,不少媒体编辑部要求:记者采访要坚持全程记录。

这种记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时间、地点、采访题目;

2、 受访人情况(姓名、籍贯、年龄、单位、职务职称等);

3、 受访者介绍的主要新闻事实、看法、建议等;

4、 采访时遇到的问题(如所述涉事人的姓名不清、事例不当、细节不足等)。

5、 采访时的环境、氛围等。

采访结束后,记者还要有一个整理记录的过程。要把问题逐一进行梳理,有的当时记得不完整的还要进行补记。京城一位资深记者说,记者的采访本不是一般的本子,它是工作的记录,也是记者的“宝贝”。有了这个本子,写稿就有了保证。

三、练就记录本事,需要专门的训练。

在有些人看来,记录是“小儿科”,言下之意无非是说,记录很简单,记记就可以了。其实大不然。

大量事实表明,记录如同写作一样,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同去采访,为何有的记者记得很详细,而有的则丢三落四?为何有的记者写出的稿子受访者比较满意?而有的则意见多多?原因之一就出在记录上。因此说,记录不是一件小事,务必要重视起来,训练起来。

现在有些院校的新闻专业有“速记”的课程,除授课外还当场进行训练。有的媒体编辑部也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和考核。这些都是必要的。从记者个人来说,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更是迫在眉睫。

当然,现在的录音设备品种多、技术佳,采访时可以采用“先”录音-后整理”的方法。但立足于自己用笔记录,悉心体会采访时的互动情态、和谐氛围,应该是首选。

写出好稿子靠“料”。这些“料”从哪里来?从采访的记录中来。记录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漫不经心。这是写出好稿子的源泉和保证。

记者们,当谨记、践行!

(作者为*社高级编辑、*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小记者 好处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