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024-04-07 01:41:56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研究意识形态的成果,在总结和概括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的实践经

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研究意识形态的成果,在总结和概括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成熟起来的。随着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也一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形式的构成,具体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人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信念支柱,它以公有制为基础,表现为共产主义的理想、集体主义的精神、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思路

2

□蔡新民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一论断创造性地道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思路,归纳起来就是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两项要求、把握三个着眼点。

围绕一个目标:思想上团结统一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的诸如在思想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通俗用语,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因此,必须把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奋斗目标。

从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看,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观念上层建筑则起指导作用。只有实现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才能为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提供理论指导和舆论支持。

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看,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总书记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巩固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坚持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之所以在97年的历史中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就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理论思维和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简称马克思主义“三化”),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条主线。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实质是解决理论直面的空间、时间、人间问题。中国化要求面向中国大地、结合中国国情,时代化要求面向中国当代、契合时代要求,大众化要求面向中国人民、适合群众口味。马克思主义“三化”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理论成果,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最新成果,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长期的任务,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过程。

突出两项要求:凝聚力和引领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具备强大凝聚力,才能真正发挥凝心聚魂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乃至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本性和服务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民为本,服务群众,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和主导性。***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并把这一指导思想贯穿意识形态建设全过程,渗透意识形态工作各方面,这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的根本所在。

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支撑,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和亲和性。***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坚持以对外话语体系为依托,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性和认同性。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把握三个着眼点: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思想上团结统一的综合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着眼点。

着眼于坚定理想信念,使之成为人们心中的明灯。***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中国***人的政治灵魂”,“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因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要通过教育,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着眼于坚信价值理念,使之保持可持续性。***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司法行政行为等都置于核心价值理念的统摄之下”。我们要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社会生活,让人民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着眼于坚守道德观念,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这就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并使之内化为人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系河南省委网信办副主任)

原载2018年3月28日《*》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

来源:*

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而且关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复杂。越是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越是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我们党形成了植根于中国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现实的强大解释力和指导力。聚焦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同志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而且关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功能、力量凝聚功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坚定自信、同心同德,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振奋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气神。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特别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复杂。

越是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越是需要清醒的问题意识和强大的政治定力。当前,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许多值得关注和回应的论调和倾向。比如,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难以指导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理性和科学性。这些论调的实质和目标指向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建设等亟须改进和加强。比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识形态领域出了问题,就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同志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适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是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和挑战的根本遵循。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从何而来

我们要建设的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对当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标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深刻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形成了植根于中国实践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正如***同志在1944年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讲到的,“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大量具有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种理论建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理论品格。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多维一体的理论,其价值旨趣和理论特质决定了思想的力度。***同志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比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是为了人民的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运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地落实到研究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在彰显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彰显实际运用的有效性中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聚焦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思想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舆论工作等都密切相关。新形势下,要在凝聚力和引领力上狠下功夫,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加强理论武装,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首要一点就是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根本性工作就是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理论和实践的逻辑来看,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孕育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时代新实践需要新的思想理论来引领。从理论武装的逻辑来看,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

坚定“四个自信”,抓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因为理解,所以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中国道路打破了社会上一些人对西方发展道路的迷信,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发展道路和模式是多样的,独立自主地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而且比盲目追随西方道路走得更好。坚定“四个自信”,就是表明我们要在中国***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要理直气壮地坚定“四个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通起来,做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表达,既要善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总结概括“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蕴含的世界观和方**,又要探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性和独特性,从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学理支撑。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就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就是要使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把握好时度效,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日常生活,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拓展理论天地和实践空间。为此,一方面要强调“融渗性”,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机融合在各种载体和形式中,而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另一方面要强调“平实性”,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执笔:赵 勇)

WwW.BaiKeZhishi.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