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是蛐蛐吗 蟋蟀是蛐蛐儿吗?

2024-03-31 12:33:01 百科达人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蟋蟀是蛐蛐。蛐蛐是蟋蟀的别称,蟋蟀又叫夜鸣虫、将军虫、秋虫、斗鸡、地喇叭、灶鸡子等,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已有1.4亿年的历史。蛐蛐体色变化比较大,为黄褐色、黑褐色或绿色、黄色等,且多数为杂色。身体没有鳞片,触角为丝状,且长度长于体长,复眼较大。 蝈蝈、蛐蛐、金

蟋蟀是蛐蛐吗

1

蟋蟀是蛐蛐。蛐蛐是蟋蟀的别称,蟋蟀又叫夜鸣虫、将军虫、秋虫、斗鸡、地喇叭、灶鸡子等,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已有1.4亿年的历史。蛐蛐体色变化比较大,为黄褐色、黑褐色或绿色、黄色等,且多数为杂色。身体没有鳞片,触角为丝状,且长度长于体长,复眼较大。

蝈蝈、蛐蛐、金钟儿傻傻分不清,教你认识夏夜的“歌手”们

2

入夏,昼长于夜,从太阳里辐射出的热量好像都悄悄地钻进生物的体内,旺盛的生命力给予了动植物无穷的活力。鸣虫这个与夏夜绝配的生物类群,在这个季节开启了盛大的演唱会,为大自然献上一曲“夏意盎然”的赞美诗。

也许你会在一个明朗的日子,在路边、公园、郊野、田地和这些小精灵相遇,如果你能认出它们,我相信那定是对它们热情歌唱的绝佳回礼。

蝈蝈儿

蝈蝈(儿)广义上是对螽[zhōng]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但一般提到的时候都指两种常见的蝈螽: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和暗褐蝈螽Gampsocleis sedakovii。

两者差别不大,优雅蝈螽身体呈绿色,翅短于身体,成虫出现在盛夏到9月;暗褐蝈螽身体为草绿偏褐色,翅长于身体,成虫出现在初夏,直到8、9月,比优雅蝈螽出现更早,民间也俗称夏蝈蝈儿(北方一般俗称“吱拉子”)。

优雅蝈螽

暗褐蝈螽

有翅不能飞

别看蝈蝈长着翅膀,却是一个不能飞的主儿,它们的翅膀早已退化,“走街串巷”都靠自己健壮的腿蹦,移动能力的限制使得蝈蝈迁徙能力差,不同地域的蝈蝈体色和鸣声都不同。这多姿多彩的体色和鸣声,也成为鸣虫赏玩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雄鸣雌不鸣

蝈蝈没有声带,鸣叫靠的是摩擦翅膀上的发声器官,大多数鸣虫都是雄性才会发出叫声。在求偶时,雄性蝈蝈依靠摩擦翅膀上的发音器来吸引雌性。

除了叫声,在外形上也能很容易区别蝈蝈的雌雄,最明显的就是它们的“尾巴”。性成熟后,雌性蝈蝈的尾部有着剑状的产卵器,雌性产卵时,会把产卵器插入土中并产卵。

产卵的雌性暗褐蝈螽

金钟儿/马蛉/黑金钟

在南方人的口里,管这小东西叫马蛉,“金钟儿”是北方的叫法,名字里就透出一股京味,也有玩虫的行家叫它黑金钟,用以和绿金钟区分(梨片蟋)。

明朝文学家在《畜促织》中曾写到:“又一种亦微类促织;而韵致悠扬,如金玉中出,温和亮彻,听之令人气平,京师人谓之金钟儿。见暗则鸣,遇明则止。”

(译:还有一种是微小种类的促织,它的鸣声韵调致极、婉转悠扬,如同金玉之音从中发出,平稳和缓、响亮透彻,令人听到它的叫声便感到心平气和,京城的人称其为金钟儿,它看到光线昏暗就鸣叫,看到明亮的光线就停止。)

金钟儿其貌不扬,它身体呈黑色,头尖身子大,像放大了的西瓜子多了3对脚,但它的鸣声却被玩虫的人士交口相赞。据说好的金钟的鸣叫,类似于从前北京城里走街串巷,剃头匠手里拿着的“唤头”所摩擦发出的颤颤巍巍的金属泛音。

日本钟蟋,左边为雄性,体型较宽,右边雌性尾部有产卵器

张开翅膀的雄性金钟儿

蟋蟀

蟋蟀是对蟋蟀科物种的统称,民间俗称蛐蛐儿,常见的蟋蟀有中华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等。这里的介绍的主角为中华斗蟋,根据物种种名也可音译为“迷卡斗蟋”。

中华斗蟋

野外的中华斗蟋栖息在地面、土堆、石块和墙隙中,它们住在自己挖掘的洞穴里或利用现成的瓦砾石块缝隙藏身。

雄性斗蟋的领地意识极强,一个洞穴只能容纳一只雄性或者雌雄一对。为了争地盘、争配偶,雄性间常常进行殊死决斗。因此民间也会在欣赏蛐蛐美妙鸣声之余,斗蛐蛐玩。

长翅与短翅

如果你抓到的蛐蛐有的翅膀长,有的翅膀短,不要疑惑。成年的中华斗蟋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这一现象被称为翅二型。

两者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生存繁殖倾向,长翅型的更加善飞,能找到更适宜的生存环境;短翅型雄虫更善鸣,更利于吸引雌虫。在雌性中,短翅型雌虫也有更强的繁殖能力。

竹蛉

上面说的都是地上的鸣虫,这里说一个树上的歌手。竹蛉Oecanthus sinensis,中文正式名叫中华树蟋,也有人叫它青竹蛉。

中华树蟋生得小巧,仅有大约2厘米长,体色浅绿或浅黄,前翅透明如纱,很有轻盈玲珑的感觉,头上纤细又颀[qí]长的触角,给它增添了一丝仙气。

专业的书籍里有一个绝佳的描述——“雄虫,似琵琶形”,真是又专业又形象呢,那一个个在树间弹唱的小精灵可不就是一个个小琵琶嘛。

中华树蟋

鸣虫文化

《诗经·七月》中写道:”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螽斯的一种)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有关于鸣虫的记载了。

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效之”。

到宋朝时期,“家家皆养促织(蛐蛐),不论老幼男女,皆以引斗为乐”,斗蛐蛐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

不过,野生鸣虫的成虫生活时间太短,即使精心饲养,也难有长久存活的。

因此人们开始人工培育鸣虫,让人们在冬天也能听到小虫子的奏鸣。同时也创造了很多用于饲养鸣虫的“虫具”。虫具已经是鸣虫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好的虫具还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虫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葫芦”,葫芦盖由木质雕刻而成,根据所饲养的鸣虫不同有不同的规格

同时,与鸣虫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很多,如余光中先生,曾在信中写道“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思乡之情郁于胸,写下了《蟋蟀吟》:

一丝丝细细瘦瘦的笛韵

清脆又亲切,颤悠悠那一串音节

牵动孩时薄纱的记忆

……

就是童年逃逸的那只吗?

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

收到信件的四川诗人流沙河,在千里之外,被这蟋蟀的轻声呢喃所触动也写下了一首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这诗歌的字里行间,你也许能感受为什么鸣虫会被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提及,在文化的长河里低吟浅唱。

可惜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钢筋水泥的城市景观将鸣虫驱逐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鸣虫在市场上触手可得,但野生鸣虫却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而从我们身边渐渐消失。

不过,随着城市绿地的增多,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那草间树间的生灵正慢慢回到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再次把目光移到了这些自然的歌手身上。

2019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推出了“鸣虫主题展览”,给予人们更多的了解和欣赏鸣虫的机会。

或许,某一天夜里,你走在熟悉的小路上,一阵清风拂过,耳边突然传来陌生却熟悉的低鸣。那么这也是在忙忙碌碌的日子中,难能可贵的一点诗意吧。

你会区分蛐蛐和蝈蝈吗?

3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正是逮蛐蛐、捉蝈蝈的好时候。

但是,在这个工业化气息日渐浓厚,田野逐渐远去的时代,不知大家还能区分出蛐蛐和蝈蝈吗?

如果不能,就跟随小生的脚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蟋蟀即蛐蛐

蟋蟀,属于昆虫纲直翅目,除了“蛐蛐”这个最常见的别称外,还有促织、夜鸣虫、斗鸡、地喇叭等五花八门的称呼。

蟋蟀有三对足,前足为步行足,后足为跳跃足。其体色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细丝状触角比身体还长。

蟋蟀穴居生活,常在夜间活动,吃各种作物、树苗等,因此是一类农业害虫。

蟋蟀生性孤僻,独立生活,绝不跟其它同类住在一起。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这大概也是民间“斗蛐蛐”的由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蟋蟀争斗一番后,往往以一方认输退出而告终。即使在“斗蛐蛐”的“战场”上,也鲜有蟋蟀流血牺牲。

蟋蟀的翅膀不能帮助它们进行长距离飞行,但是却能发出声音——它们的右翅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翅上则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双翅一张一合,便会摩擦发出声响。

螽斯即蝈蝈

同蟋蟀一样,螽斯也属于昆虫纲直翅目中的一科,它也有众多外号:纺织娘、油子、油葫芦、叫应、蚤蚂……

螽斯体型相对较大,一般呈扁或圆柱形,身色多为绿色或褐色,偶有红色或粉红色个体。其触角亦长于体长。

绝大多数螽斯是肉食性的。肉食性螽斯以农业害虫为食,因此它们是不折不扣的益虫。

螽斯不好斗,而且求生欲极强。有时被抓住一条腿,它会毫不犹豫地“断足保身”,断腿逃窜。

螽斯的发声方式与蟋蟀相似,但是其声音与蟋蟀有所不同。

总体看来,蟋蟀和螽斯的“血缘关系”很近,因此在各方面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如果想要在田野中将它们区分开来,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找不同。

01体型螽斯的体型较蟋蟀更大。螽斯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而蟋蟀体长一般在20毫米左右。且蟋蟀身体多为圆筒形,螽斯多为扁或圆柱形。

蟋蟀

螽斯

02体色蟋蟀体色较单一,大部分为黑褐色;螽斯体色则有绿色、褐色、红色等。

红色的螽斯

03食物蟋蟀是害虫,以植物为食;螽斯多为益虫,以害虫为食。

04叫声蟋蟀的叫声细小, 螽斯的叫声高亢。

看完本期的文章,是不是感觉自己的知识又增长了不少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家不妨去田野亲自分辨一下蛐蛐和蝈蝈的不同之处,看看小生说的是不是有所遗漏。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蛐蛐 蟋蟀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