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莫大于心死彻底_哀莫大于心死下一句

2024-03-21 03:26:09 生活百科 投稿:LE
最佳答案而人死亦次之。哀莫大于心死是一句汉语成语,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思想顽钝,麻木不仁。出自《庄子-田子方》。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

哀莫大于心死下一句

1

而人死亦次之。哀莫大于心死是一句汉语成语,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出自《庄子-田子方》。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郊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

辛弃疾所作最婉约的词,道尽心中苦闷,哀莫大于心死

2

宋词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因此,宋代的词人们也以此分类。大多数词人都是婉约派的,因为词本身就是低吟浅唱,侧重儿女情长的。豪放派词人更为难得一些,不仅要有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充沛的爱国情怀。宋朝最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便是苏轼、辛弃疾。

然而,豪放派和婉约派,更多的是作品风格,取决于思想感情。实际上,豪放、婉约之间,并没有天然而不可逾越的鸿沟,同一词家的作品之中,很大可能既存在婉约风格,又存在豪放风格的。这可能根据当时当地作者的心情而定,比如被公认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就曾经有一首婉约的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的意思并不算复杂,词人将少年与而今对比,展现了两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少年时,词人没有品尝过愁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常常为了填写一首新词而勉强诉说哀愁。现在,词人已经尝尽了人间的冷暖,自然熟悉了愁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来,只好说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这首词,充满了凄凉苦闷的美感,然而它最能打动后人的,就是用这短短44个字,将辛弃疾的一生情感说得淋漓尽致,精彩万分。古往今来,再无人用如此精炼的笔墨,将自己的一生展露无余。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在他出生时,当地早就沦落为金人之手很多年了。以辛弃疾的聪明才智,在金朝谋一官职,甚至成为金朝的文坛领袖,根本不在话下,也不会有人痛骂他为降臣、汉奸。然而,他却更认同汉人的身份,更向往汉人建立的南宋。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并且担任掌书记一职。他负责与南宋之间的联络,在完颜亮发动南侵时,他奉命南渡与南宋洽谈抗金事宜,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叛徒张安国杀死了起义军领袖耿京,而起义军已经溃散。

此时的他,并没有慌乱,更没有逃逸,反而以召集了五十多人,趁敌不备,冲入几万人的敌营,生擒了张安国,并一路鼓动义军一万多人回到了南宋。

这样文武全才、有胆有识且忠心耿耿的人,放在哪里都是一块宝吧?然而,南宋却被投降派的赵构坐稳了皇位,又任命了一大批主和派、投降派。他们真正做到了“直把杭州作汴州”,丝毫没有半点收复中原故土的意思。

辛弃疾这样的人才,还被他们称为“归正人”,认为是毫无能力的人,又担心他们是奸细间谍,加以防范,并不授予较**职。他携带巨大胜利果实回到南宋,却只被任命为江阴签判,他奔走疾呼,献上《美芹十论》、《九议》等有建设性的对策,却被投降派所排挤,最终也不过是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后来好不容易到了开禧北伐,那也不过是韩侂胄为了博取功名仓促准备,十分潦草。辛弃疾虽然被启用,也不过将他作为一个象征,并没有多大的实权。

了解辛弃疾的一生,才能更好领会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当年英气勃发,志存高远的少年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如今被罢职闲居带湖的词人已经老去,他只能纪念自己曾经的书生意气,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写了这首词。最后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实在是有苦难言,足见他已经哀莫大于心死。

WwW.BaiKeZhishi.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