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话属于什么语种(南通话和普通话的区别)

2024-04-07 19:58:34 综合百科 投稿:爱你的玫瑰
最佳答案南通话属于岛语方言。1、南通话流传于南通市区及通州区大部,南通旧称通州,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南临长江,西接泰州,与苏州隔江相望,经济较为发达。2、南通大部从前为江口海域,南北朝时始成沙州,叫壶豆洲。3、南通话是岛上融和吴方言及海陵方言以及其它方言所

南通话属于什么语种

1

南通话属于岛语方言。

1、南通话流传于南通市区及通州区大部,南通旧称通州,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南临长江,西接泰州,与苏州隔江相望,经济较为发达。

2、南通大部从前为江口海域,南北朝时始成沙州,叫壶豆洲。

3、南通话是岛上融和吴方言及海陵方言以及其它方言所形成的一种岛语方言。南通方言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指南通及所辖县市的各种方言,狭义的单指南通话。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 古通州岛方言|是保存古代吴语的吴语?

2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标签

文化

方言

南通地区方言分布图

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若两种话语不能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南通话的独特之处在于,与之其彼邻说江淮官话的如皋人听不懂,与之靠近说正宗江淮官话的泰州、扬州人听不懂,其它官话方言区的人都听不懂,甚至全国没有一个地方的人能够听得懂。极具讥讽意味的是,与南通话唯一可以无障碍交流的是属于吴语毗陵小片的金沙话。对此视而不见的学术界,依据“无论清浊均发送气清音”这一与江淮泰如片类似的特性,将南通话划入江淮官话且与泰如片归入同一小片。这一做法的荒谬和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一位老外,倘若以“无论清浊均发送气清音”方式学说中国话,是不能改变他们学说的依然是汉语普通话的事实的。 以金沙话为代表的南通-金沙-通东方言区,其地理范围,显示出的正好大致是五代后周和宋元明清四代通州的行政区域(不包括十八世纪以后形成的启海地区),以及此前的与之相关的江口海域。表明今天的南通-金沙-通东方言是由古通州话演变而来。所以笔者将这一区域的方言,称之为以金沙话为代表的古通州话。 讨论古通州话的形成,必须弄清楚南通地区的地理变迁和历史沿革。今南通市的海安、如皋、如东北三县地区,经历过成陆-海浸-再成陆的沧桑巨变。今南通市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约在6500多年以前即已成陆。在距今4100年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浸时,该地先民被迫迁徙得不知去向。海安青墩、吉家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大多同苏南新石器时代遗址相类似,具有良渚文化的特征。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这仿佛提示我们该地先民从一开始就来自江南沿海。 南通市北三县地区的再次成陆以及该市主城区之地的成陆,不知始于何时。可以确信的是,汉代,海陵县(今泰州市)东境已有长洲泽,再东有扶海洲。公元五至七世纪,这些地处今南通市北三县的沙洲涨接**,成为大(长)江北岸的古沙咀,江岸线从如皋的白蒲向前伸到如东县的掘港。海陵县东南二百八十三里的海中,有今南通市主城区所在的壶豆洲(又作胡逗洲)。史载,梁太清六年(公元552年),乱将侯景兵败此洲,后为王僧辨军人所获。

三国时期,曹操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恐滨江郡县为孙权所掠,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正始二年(241年),东吴大将军吕岱奏请孙权,获准招抚乡民回归,复置海陵县。这表明该地相惊东渡再招抚回归的乡民原本来自江南。表明江海新生岛屿、沙洲的开拓者都来自江南的沿江、沿海,而不是对大江、大海陌生的中原人或北方人。 此后,南通北三县地区作为海陵的属地,经历了西晋末,北方地区人口避战乱大举迁入,海陵一带人口猛增几十倍,南宋时期。大量的中原人迁至南京、扬州、海陵一带。至明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确立明朝的官话。由此形成了今日的海陵方言-江淮官话。 由于史料的匮乏,位于江口海域的胡逗洲、东(布)洲等,在唐以前行政隶属淮南还是浙西,一直存在分歧。南通博物馆的老馆长管劲丞就认为,“很可能不属于海陵太守临江令,倒是属于晋陵太守南沙令”。有一点是明确的,最迟至唐天宝七载(748年)该地区隶属于浙江西道,因为史料载:其时鉴真东渡“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在今南通市区),风急浪高,旋转三山。”到了唐乾符二年(875),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发动了最大的海上农民起义,并遭到镇压。《太平寰宇记》上说胡逗洲“上多流人,以煮盐为业”。所谓流人,自然只能是大多来自浙江西道的流放人犯。 唐末五代该地的行政长官一直由吴兴姚姓家族世袭,史载,“海陵之东有二洲,唐末割据,(姚)存制居之,为东洲(静海都)镇遏使。”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被淮南扬吴控制的东布洲,仍被吴越称之为“常州之东洲镇”。“至显德三年(956),静海制置使姚洪率兵民万人奔吴越之地”,随后该地区被北方的后周兼并。 唐末五代及以前,胡逗洲(形成今南通市区及通州中西部)及与之相邻并有隶属关系的东(布)洲(形成今通州东部及海门、启东的北部)等沙洲上的方言,当是陆续来自江南的沿江、沿海的开拓者、浙江西道军镇驻兵和被流放人犯,常州(吴兴)行政长官家族兵民三大类人,融合形成的古吴语岛方言。该地区事实上的长期沙洲岛屿地形,特殊行政管辖关系以及军事移民,具备了形成方言岛的诸多条件。从唐末到宋元明清四代,该区域除了北部西边一段沿古横江与泰州交界之外,仍然濒临大江和大海。在总体上,继续维持着方言岛的基本态势。 宋代以来,通州南境经历了大面积的先涨后坍再涨的历史变迁。宋代涨沙成陆形成了海门县境的大部分, 明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三百多年,宋代的新涨陆地坍塌殆尽,江岸线大体后退到今通吕公路一线。至使所辖海门县被撤销。整个通州最终被压缩在今天的以金沙话为代表的古通州岛方言区内,标志着该方言区的最终形成。 随后大(长)江主泓南移,原来坍去的地方普生沙洲(形成今海门、启东的中部与南部),并且陆续与北岸并接,在新的启海平原形成的同时,新的江南移民迁入。现代吴语从南翼包抄了原方言区。 早在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属扬州,旋改静海军为通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扬州成为控制这一带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从此,通州人与江南人骤然断绝交往,而与江北海陵居民有所交往。以古吴语为主体的通州岛方言,开始由西向东受到强势的海陵方言-江淮官话的影响。清雍正二年(1724年),代表今南通市北三县地区的如皋县治,由泰州(海陵)划归通州,进一步加强了江淮官话的渗透。逐渐造成通州岛方言,由西向东呈梯度向江淮官话的异化,从而使金沙话表现成为南通话和通东话的混合语言,或者说是过渡语言。而与之相邻属于现代吴语的启海话,由于势均力敌没有能造成影响,形成古今吴语互不兼容的局面。 受行政和地缘的影响,强势的官话方言对其它方言的影响是普遍而不可避免的,去掉这层影响,才能还方言以本来面目。据此,金沙话为代表的古通州话,作为古吴语方言岛,无疑是顺理成章的。古代吴语是什么口音,已无从查考。不过,可以断定的是,

现代吴语是古代本地土著语言即古代吴语和中原语言多次混合、互相影响的结果。而通州岛方言相对地较少了这种混合和影响,很可能更多的保留了古吴语的口音,其中以通东话尤为突出。所以,我们似乎可以说古通州岛方言是比江南吴语还要接近古代吴语的吴语。

那么在古代,通州城究竟是什么样子

古通州岛方言——是保存古代吴语的吴语?

如大海上的岛屿,持某种方言的移民,迁入操另一种方言人的地盘,形成他们所带来的方言,被原来方言区域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方言岛现象。研究南通方言的学者,惊人地忽视了,金沙话为代表的古通州话,正是事实上的海岛并接**后,被**方言及江海水域所包抄,形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方言岛。

大家知道,与金沙话相邻并相近的有南通话和通东话,这三种方言中,南通话和金沙话有极高的相似度,而金沙话和通东话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南通话、金沙话、通东话三种方言处于同一传承及连续过渡之中,从而显现出异同并存三位一体的独特性,这三者中金沙话无疑具有代表性。

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若两种话语不能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南通话的独特之处在于,与之其彼邻说江淮官话的如皋人听不懂,与之靠近说正宗江淮官话的泰州、扬州人听不懂,其它官话方言区的人都听不懂,甚至全国没有一个地方的人能够听得懂。极具讥讽意味的是,与南通话唯一可以无障碍交流的是属于吴语毗陵小片的金沙话。属于吴语毗陵小片的金沙话,可以与南通话无障碍交流;别的方言区人都听不懂。算不算他们是同一方言的确凿证据?!其实,语言学家对此也有严重分歧。

对此视而不见的学术界,依据“无论清浊均发送气清音”这一与江淮泰如片类似的特性,将南通话划入江淮官话且与泰如片归入同一小片。这一做法的荒谬和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一位老外,倘若以某国本地“无论清浊均发送气清音”的方式学说中国话,是不能改变他们学说的依然是汉语普通话的事实的。

颇为权威的由史皓元、石汝杰、顾黔合著的《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就一边认定金沙方言是吴语,一边又说金沙方言属于南通话系统。

此见《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

以金沙话为代表的南通-金沙-通东方言区,其地理范围,显示出的正好大致是五代后周和宋元明清四代通州的行政区域(不包括十八世纪以后形成的启海地区),以及此前的与之相关的江口海域。表明今天的南通-金沙-通东方言是由古通州话演变而来。所以笔者将这一区域的方言,称之为以金沙话为代表的古通州话。

讨论古通州话的形成,必须弄清楚南通地区的地理变迁和历史沿革。今南通市的海安、如皋、如东北三县地区,经历过成陆-海浸-再成陆的沧桑巨变。今南通市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约在6500多年以前即已成陆。在距今4100年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浸时,该地先民被迫迁徙得不知去向。海安青墩、吉家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大多同苏南新石器时代遗址相类似,具有良渚文化的特征。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这仿佛提示我们该地先民从一开始就来自江南沿海。

南通市北三县地区的再次成陆以及该市主城区之地的成陆,不知始于何时。可以确信的是,汉代,海陵县(今泰州市)东境已有长洲泽,再东有扶海洲。公元五至七世纪,这些地处今南通市北三县的沙洲涨接**,成为大(长)江北岸的古沙咀,江岸线从如皋的白蒲向前伸到如东县的掘港。海陵县东南二百八十三里的海中,有今南通市主城区所在的壶豆洲(又作胡逗洲)。史载,梁太清六年(公元552年),乱将侯景兵败此洲,后为王僧辨军人所获。

南布洲瞭望

三国时期,曹操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恐滨江郡县为孙权所掠,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正始二年(241年),东吴大将军吕岱奏请孙权,获准招抚乡民回归,复置海陵县。这表明该地相惊东渡再招抚回归的乡民原本来自江南。表明江海新生岛屿、沙洲的开拓者都来自江南的沿江、沿海,而不是对大江、大海陌生的中原人或北方人。

此后,南通北三县地区作为海陵的属地,经历了西晋末,北方地区人口避战乱大举迁入,海陵一带人口猛增几十倍,南宋时期。大量的中原人迁至南京、扬州、海陵一带。至明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确立明朝的官话。由此形成了今日的海陵方言-江淮官话。

由于史料的匮乏,位于江口海域的胡逗洲、东(布)洲等,在唐以前行政隶属淮南还是浙西,一直存在分歧。南通博物馆的老馆长管劲丞就认为,“很可能不属于海陵太守临江令,倒是属于晋陵太守南沙令”。有一点是明确的,最迟至唐天宝七载(748年)该地区隶属于浙江西道,因为史料载:其时鉴真东渡“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在今南通市区),风急浪高,旋转三山。”到了唐乾符二年(875),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发动了最大的海上农民起义,并遭到镇压。《太平寰宇记》上说胡逗洲“上多流人,以煮盐为业”。所谓流人,自然只能是大多来自浙江西道的流放人犯。

唐代大江海口地区示意图

唐末五代该地的行政长官一直由吴兴姚姓家族世袭,史载,“海陵之东有二洲,唐末割据,(姚)存制居之,为东洲(静海都)镇遏使。”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被淮南扬吴控制的东布洲,仍被吴越称之为“常州之东洲镇”。“至显德三年(956),静海制置使姚洪率兵民万人奔吴越之地”,随后该地区被北方的后周兼并。

唐末五代及以前,胡逗洲(形成今南通市区及通州中西部)及与之相邻并有隶属关系的东(布)洲(形成今通州东部及海门、启东的北部)等沙洲上的方言,当是陆续来自江南的沿江、沿海的开拓者、浙江西道军镇驻兵和被流放人犯,常州(吴兴)行政长官家族兵民三大类人,融合形成的古吴语岛方言。该地区事实上的长期沙洲岛屿地形,特殊行政管辖关系以及军事移民,具备了形成方言岛的诸多条件。从唐末到宋元明清四代,该区域除了北部西边一段沿古横江与泰州交界之外,仍然濒临大江和大海。在总体上,继续维持着方言岛的基本态势。

宋代以来,通州南境经历了大面积的先涨后坍再涨的历史变迁。宋代涨沙成陆形成了海门县境的大部分,

明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三百多年,宋代的新涨陆地坍塌殆尽,江岸线大体后退到今通吕公路一线。海门辖地尽失县城从今吕四以南,被迫先后退到吕四、余中、金沙南,至使最终被撤销于兴仁。整个通州最终被压缩在今天的以金沙话为代表的古通州岛方言区内,标志着该方言区的最终形成。

随后大(长)江主泓南移,原来坍去的地方普生沙洲(形成今海门、启东的中部与南部),并且陆续与北岸并接,在新的启海平原形成的同时,新的江南移民迁入。现代吴语从南翼包抄了原方言区。

早在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属扬州,旋改静海军为通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扬州成为控制这一带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从此,通州人与江南人骤然断绝交往,而与江北海陵居民有所交往。以古吴语为主体的通州岛方言,开始由西向东受到强势的海陵方言-江淮官话的影响。清雍正二年(1724年),代表今南通市北三县地区的如皋县治,由泰州(海陵)划归通州,进一步加强了江淮官话的渗透。逐渐造成通州岛方言,由西向东呈梯度向江淮官话的异化,从而使金沙话表现成为南通话和通东话的混合语言,或者说是过渡语言。而与之相邻属于现代吴语的启海话,由于势均力敌没有能造成影响,形成古今吴语互不兼容的局面。

受行政和地缘的影响,强势的官话方言对其它方言的影响是普遍而不可避免的,去掉这层影响,才能还方言以本来面目。据此,金沙话为代表的古通州话,作为古吴语方言岛,无疑是顺理成章的。古代吴语是什么口音,已无从查考。不过,可以断定的是,现代吴语是古代本地土著语言即古代吴语和中原语言多次混合、互相影响的结果。而通州岛方言相对地较少了这种混合和影响,很可能更多的保留了古吴语的口音,其中以通东话尤为突出。所以,我们似乎可以说古通州岛方言是比江南吴语还要接近古代吴语的吴语。

清代画家江萱所绘的《潞河督运图》(局部),表现了通州漕运的盛况

南通话是最难懂方言? 揭秘南通方言的前世今生

2016年8月18日 江海明珠网2015-04-28 15:43

江海明珠网讯(记者 潘冬冬)南通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南通方言有什么价值?南通话是最难懂的汉语方言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南通的方言爱好者们今天走进南通大学图书馆110报告厅,一起听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黔和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万久富讲诉南通方言的形成与价值。

万久富:方言有多大价值,南通方言就有多大价值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万久富介绍说,南通方言作为一千多年在江海交汇之地逐渐融合发展起来的汉语方言小 片,兼具南北方言诸多特点,十分的特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方言有多大价值,南通方言就有多 大价值;南通文化有多大价值,南通方言就有多大价值。

要研究南通方言,首先要明白南通方言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基本分为四个方言小片。首先如皋、海安西部一 带是南通地区最先形成的陆地,西晋以前为吴语区。西晋以后,北方移民带来的北方话在这里扎根,进而取 代了吴语,逐渐形成了古如皋话。后来随着北方移民和扬泰地区移民的不断迁入,加上宋元明清以来与南北 下江官话区的士宦兵商民的来往,特别是吴语底层因素的部分影响以及数百年来江南吴语的渗入,终于形成 了通行于海安、如皋和如东(大部分)一带的属于江淮方言泰如片的如皋话。

今南通市区、通州市西部一带直到唐五代才逐渐形成聚落,可以推测的是,当时居民主体所操方言与古常州 吴语有着历史渊源关系,还有一些居民是流亡逃生的外地人和流放犯人,他们栖居沙洲,煮盐为生,与外界 交流稀少,逐渐形成了古南通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北方官话逐步渗入,江南吴语和启海吴语影响该地区, 如皋话也强势影响该地区,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一种具有下江官话主要特征又表现出吴方言的某些特征的过 渡性质的特殊方言小片。

北宋庆历、皇祐年间(1041-1053)通吕水脊连成一片,古通州境遇基本形成,发展着的古海门话不断影响着 该地区,使得古通东话渗入了更多的吴语因素。四百年间,发展着的如皋话也不断影响通东地区,通东话就 这样在古如皋话和古海门话的影响和揉杂之下发展着。清乾隆以后,随着新海门厅与通东一带的涨接,来源 于近代江南和崇明岛的属于近现代吴语的启海话再次强势影响通东地区,使得古通东话发展成带有浓厚吴语特色的现代通东话。

今天的海门市、启东市的中南部,以及通州市的西南部、南通开发区的部分地区,成陆最迟,居民主要来自 江南崇明、太仓、松江等地的垦民,其方言早期正是典型的客籍方言江南吴语。三四百年来随着与南通话及 通东话、如皋话的交融,渐渐形成了与江南吴语略有区别的属于吴方言的启海话,一般也叫做崇明话、沙地话。

顾黔:现代南通方言处于江淮官话和吴语交界的最前沿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黔认为,南通方言古代均为吴语(江淮之间古为吴地),由于历代北人南下,南通( 西部、北部)方言渐次演变为官话,通州正处于演变过程中,启海仍为吴语。顾教授说,她曾连续8个暑假,走遍南通每一个乡镇方言,深入开展方言研究,并对南通境内江淮方言地区与吴语地区进行了分界。她认为南通方言是语言活的演变过程,研究南通方言能发现汉语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这也奠定了南通方言的独特地位。

链接:https://nantonghua.net/archives/1725

南通话是最难懂的方言吗?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万久富认为,方言无难易之分,所谓会说者不难。但我们可以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来判断某一方言与普通话的相似度,比如说相同的词汇,声韵调的异同,来对不同方言作相对客观的难易判断。不过在目前汉语方言还没有完全调查研究清楚的情况下,人们仅凭语感作感性判断,有时容易偏颇。根据我个人的研究,结合人们对南通方言的语感判断,南通方言作为一千多年来在沧海桑田变化突出的江海交汇之地逐渐融合发展起来的汉语方言小片,兼具南北方言诸多突出特点的南通方言确实很特别,其价值相当高。至于是否最难懂,还需要结合其他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后才能说得清。

南通话与日语、蒙古与有关系吗?

万久富认为,南通话特别,外地人总会说南通话像日语,也有人说南通话是蒙古语发展来的。实际上这都是一种不科学的表述。南通话的语速快跟南通话声调多,入声字多有一定关系。而日语与古代汉语关系密切,日语中有唐音、宋音、吴音等,实施上日语与汉语不属于一种语系。说南通话像日语,可能更多的应该是从语言色彩、风格角度产生的一种感性判断,不是理性意义上的语言研究。现代汉语本身就是在多地域、多语言影响融合之下发展起来的,自然包括蒙古语,甚至日语中的某些放音或词汇。但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到:一方面,南通方言与蒙古语有影响关系,其他方言也会有,只是影响成分多少的问题,这项研究工作目前学界尚未系统展开。另一方面,南通话还跟常州话、泰州话等等其他诸多方言以及普通话有影响关系。

来源网络收集整理。

值班编辑:南布洲土著吴梦达

保护不是让它烂,余西古镇怎么办?南通新机场就要落地在附近了

从1765年的海门青龙港到2021年化身南布洲说开去 不能再说远了

一座高铁站,崛起一座城,余西古镇走出去的游子们,你在思量啥

惊闻海门青龙港的一个项目 用历史地名南布洲的概念 南布洲寓言

江苏十三个城市方言大比拼,你觉得哪个方言最难懂

3
一、苏州话

苏州话,俗称“苏州闲话”,是一种吴语方言,长期以来苏州话一直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苏州话以软糯著称,素有“吴侬软语”之美称。

苏州话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方言之一,苏州话有很多特征词、俚语和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文化的瑰宝。

苏州话这样说:

投五投六——没目标

弗来噻——不行

萨体——什么事

白相——玩

瞎七搭八——胡说八道

屁招精——啥也没有

小娘鱼——女孩子

缩胚——小气鬼

麻钱钱——热情

砸墩——强壮,结实

豁脚——逃跑

二、南通话

南通南通,难通难通。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南通人说鬼话。南通话的难懂程度可见一斑!

南通话语音上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不分平仄一律读成送气清音。南通市区内也分很多种不同的方言,所以在南通一个人会多种方言,交流中使用对方方言母语的情形并不罕见。

南通话这样说:

标标——看看

困告——睡觉

败要虚——不要着急

胡头大乱——瞎说

冻怂——笨蛋

节棍——厉害

猫儿虚——眼泪

棉登子——棉衣

渠人丫头——美女

三、常州话

常州话作为吴侬软语的一员,发音相较于苏州话更偏硬朗,常州话仍保持了自己的古汉语特色,是中国地理位置最靠北的南方话。

常州话这样说:

杀板——厉害

展刚——好

塞心、小子妹——年轻女人

汉一顿、食葬——吃饭

昂的路——傻头傻脑

出美生——帅小伙

罐头——男朋友

躺死、困告——睡觉

四、泰州话

在外工作的泰州人是否有着这样一种状态,当你一不小心冒出一句泰州话的时候,人家会以为你说的是日语或者是韩语思密达?

泰州话确实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泰州以北的听不懂我们说什么,而泰州人却也听不懂泰州以南的吴语,泰州这一片儿的方言似乎是自成一派。如果你身边有个泰州的朋友,一定要让他念这句话:里约热内卢的牛奶!

泰州话这样说:

你鹅曾测帆啊?——你吃饭了吗?

猴皋——睡觉

雅立——晚上

偶猪你啊——打人

穷举——啰嗦

瘸登——难看

肉白——吹牛

哒寡——聊天

五、无锡话

无锡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无锡话与北部吴语苏州话、常州话、嘉兴话、上海话、湖州话、杭州话、绍兴话、宁波话等基本能互通。

目前,无锡话依然能分清尖团音,郊区乡镇大多数人能分平翘舌,城区中青年以下翘舌已退化,但尖团音依然保持完好。

无锡话这样说:

改后后——傻乎乎

忽紧点——靠紧点

一来兴——一下子

毛乌头——女孩子

勿曾——没有

狗起劲——高兴

黑七搭八——乱讲话

么五么六——13点

搭你和和调——开开玩笑

六、宿迁话

宿迁方言属于官话方言中的中原官话。宿迁话中典型是F和H不分!宿迁大多数人说话时一方面将发唇齿音f的字念成舌根音h。如:伐、乏说成(hua);风、蜂说成(hong);将方、放说成(huang);将飞、非说成(hui)……

来,宿迁的朋友请跟着今日君念: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宿迁话这样说:

小大姐——姑娘

搁么呆——干什么

叼毛飞——胡扯

轰子——疯子、蜜蜂

拍扒十——鼓掌

格败子——膝盖

克饭——吃饭

恶叶——讨厌

七、盐城话

盐城方言总的说来属于江淮官话区,有许多方言介于中原官话及北方官话与吴语之间,和普通话相比,盐城方言最大的语音特点就是有较多的入声。大致分为三个方言:

滨阜方言区,包括响水、滨海、阜宁3县和射阳县的黄沙港以北地区;

建盐方言区,包括亭湖区、盐都区、建湖县以及射阳县的黄沙港以南和大丰市斗龙港以北地区;

台丰方言区,包括大丰区的斗龙港以南地区和东台市。

盐城话这样说:

嘎去——回家

组你啊——干嘛啊

聪等——打瞌睡

么得几呢——没这么多

夹蛆——乱说

特场子——丢面子

傻里割鸡的——傻乎乎

牌到你了——踩到你了

猛个——明天

微死了——困死了

八、淮安话

淮安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地点之一,是北方方言和吴越方言交汇的结果,俗称南蛮北侉至淮安不蛮不侉,区别在于入声词汇的多少,卷舌的有无。淮安方言主要特征有平卷舍不分,前后鼻音不分,“l”与“n”相混。

淮安话这样说:

直刺——一直往前走

滑肉——全是肉

害货——坏东西

不上线——不守规矩

瞎嚼大头蛆——胡说八道

俏波波——俊俏,漂亮

瞎达达(瞎几几)——不需要,没必要

刷括括——干净利索

九、扬州话

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她的存在至少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

扬州话有这样一个笑话:一大妈上了一辆空调公交车,投一块钱。司机看着她说:两块啊。大妈点点头回答说,凉快。司机又说:投两块! 大妈笑着说:不光头凉快,浑身都凉快,说完大妈往车厢后头走,司机说:我让你钱投两块,大妈说:后头人少更凉快!

扬州话这样说:

络绉——拉倒

皮五辣子——泼皮

二显——呆

活德——丢人现眼

涩巴子——吝啬鬼

活流尸——瞎逛

洼乌哒几——泥泞

不得说项——没什么大不了的

十、镇江话

镇江本市行政区域内有多种方言:主城区操江淮官话、丹徒区和丹阳市操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丹徒话和丹阳话、句容市以南京官话为主并带有镇江话成分、扬中市带有江淮口音和吴语成分。

镇江话这样说:

歇哈子——休息下

斗延——突然

岁告——睡觉

不的棱——没人

滴板——做事很棒

噶扣——回家

颈岗——脖子

匣子、小把戏——小孩子

十一、南京话

南京话,又称南京官话,南京官话特指曾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国音。如今南京话因逐渐受到普通话以及大量外来词汇的影响,产生了所谓的南普。

很多外地人都觉得南京话怎么句句都有脏字,有时候会让人听着不太舒服。小编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或许这就是方言特色吧~

南京话这样说:

韶得不得了——话太多、啰嗦

假嘛假嘛——假模假样

人五人六——混得像个人样

刷刮——做事漂亮、利索

癔怪——打扮过分、难看

胎气——大气、够意思

烧包——炫耀、卖弄

小杆子——男青年、小伙子

盘西——女孩子

十二、连云港话

连云港话是连云港当地的方言:主要包括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人们通常所描述的连云港话,一般指连云港市区方言即江淮方言。

经常看到有外地人揣测说连云港话就是山东话,徐州话的近亲,听起来差不多,这是大错特错。其实听过连云港话就知道,连云港话和扬州话,南京话才是一家,只是关系不是特别近而已。

连云港话这样说:

馋活——有病

堂烟——尘土

倒气——难听的话

若死——丢人

拾当——收拾收拾

差务——缺心眼

恩木,矮木着——是的

傻、嚓呱——聊天

翅拐——翅膀

改常了——做坏事

十三、徐州话

徐州话听起来十分的豪爽,基本都具有北方方言的特征,个别情况下会平翘舌不分,但这样反而增加了语气的力度,比如“公交车”变为“公(二声)交(二声)策(三声)”。

徐州话是标准的北方方言,和周边的山东枣庄,安徽淮北、宿州,河南商丘等地的方言几乎是一模一样,甚至和天津话以及大连话听起来十分相近。

徐州话这样说:

撒么撒么——看看,找找

将将——刚才

夜摸黑儿——傍晚

跟跟——附近

我不揉你——我不理你

海了——坏了

按窝——立刻

疵毛——孬、不好

艘闭口子——小气

磕倒:摔倒

癞歹哄:邋遢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南通 语种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