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简单理解(天人合一最通俗的解释)

2024-03-24 09:19:25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天人合一”最通俗的解释: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融合,人就是天,天就是人。天人合一,即天地人规律作用合一。老子解得很明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是天与人之间是对立统一全息的关系,对立而生,统一而化,全息而反(返),异中有同,同中存异,异中有

天人合一最通俗的解释

1

“天人合一”最通俗的解释: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融合,人就是天,天就是人。

天人合一,即天地人规律作用合一。老子解得很明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是天与人之间是对立统一全息的关系,对立而生,统一而化,全息而反(返),异中有同,同中存异,异中有通,通中合一,的生化反规律即所谓圆运动,有如环无端,终而复始,余而复会。

在老子看来,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要去破坏自然生态,天也是有脾气的,发起来人类也难受,老祖宗早就告诫子孙后辈不要破坏大自然,且有人就是不听,后果严重吧。什么是自然?自然自然有其规律!但自然规律不是自然本身。自然本身是自然而然,是自己存在的自立体,自立体是不会消亡地,科学证实,人所见皆可消亡,非自立体矣!把自然释为自然规律,误!为皮非真也!

《易经》:什么是天人合一?

2

当今国学热的出现,一些人高举国学经典,高呼向圣人学习。向我们古之圣人索要智慧。人人都高呼“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儒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那到底什么是“天人合一”,怎么能做到“天人合一”。要明白什么是 天道、地道、人道,其各有什么特性。

要想弄清楚以上问题,还得请出我们的中华文化之源《易经》来阐述其中的道理。易经的本质就是古之圣人经过长期体悟、观察天地万物,是对天地万物性、情、形、体等特性认识、归纳和抽象的总结。古人通过上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人事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总结出易经的一些概念,如 :阴阳、 刚柔、动静、体用、太极、两仪、三才、四象、八卦等。

太极者一也,寂静不动,混沌一团。太极分而两仪立曰天地。两仪再分四象成,曰天、地、万物也。四象而用三象,是万物一体二象,万物也分阴阳也,故不用一象。此三才之道立矣,及天道、地道、人道。天生于动,地生于静。一动一静交天地之道尽矣。动之始阳生,动之极阴生。一阴一阳交天之用尽矣。静之始柔生,静之极刚生。一刚一柔交地之用尽矣。

太极者道也,天地以道为本,万物以天地为本。以天地观万物,万物为万物。以道观天地,天地也是万物。故道之道 ,天尽之;天之道,地尽之;天地之道,万物尽之;天地万物之道人尽之。道本无体。道以用为体,所以显道之用(天),隐道之体。天有体,天以用为体。所以显天之用(地),隐天之体(天以体为用的情况这里不阐述,这里说明 道、 天、地,体用的关系。)。天地之道以用为体,所以显天地之用(万物)。天地定位,天地交而万物生。人属于万物而灵于万物。人之目收万物之色;人之耳收万物之声音;人之鼻闻万物之气;人之口感万物之味。人以用观万物之体,以万物之体寻道之用。故人之身能通天地万物之道,潜之心也。天、地、人三才用人不用万物。

儒家孔子提倡以 ’仁’治国,以‘礼’教民。仁:无私、无为。礼:(先得而后奉)。这一理念很符合《易经》乾坤两卦的本意,只是忽略人的善变。世上一切事就是因为人的存在,才有了好与坏 ,利与害…的区别。天地人各有阴阳 ,有仁 就有不仁,这里只讨论‘仁’。天地定位,人生于天地间。两仪交四象生。天仁地义,天地交,仁义、在天地间,人用之。仁义者礼也。故天用仁,地用义,人用礼。人有四象:仁仁、仁义、义仁、义义。仁仁者,天生也,谓之真人。真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万物之理。提携天地,把握阴阳。仁义者,地生也,谓之至人。至人通晓地理、人事、万物之理,和于阴阳。义仁者,“人”生也,谓之圣人。圣人通晓人事、万物之理,处于阴阳动静之枢。义义者,道生也,谓之庶人。庶人通晓一些人事之理的社会大众。

天道特性:恒、键,有功而不争功,功成而隐其身。恒:恒一、不变。键:自生、自强。

地道特性:变、奉 。变:变二。奉:先得后失。

人道特性:变与不变,贵在守中。守中重在安心。

人之四位 真人、至人、圣人、庶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之四位行天之道。真人行天道,同性,无为也故不用。至人行天道,不同德,去其德。圣人行天道,守其中。庶人行天道,安其心。安心立命、自强、自爱、踏踏实实的生活。

这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3

来源:*-*

对于宇宙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表达。***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宇宙观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讲清楚天人合一的内涵和意义,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中国人的宇宙观及其对当今时代的重要价值。

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有不同主张。经过长期交流交锋,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人与宇宙的互动与和谐。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对亲人的爱推及邻人、推及百姓,乃至推及万物万类。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往来”。《周易》中的“道”,综合天道、地道、人道,其中“天地”是万物之母,一切皆由其“生生”而来,“生生”是“天地”内在的创生力量。天道、地道、人道既是一个不断创生的系统,也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这就从自然规律的角度阐释了天人合一如何可能的问题。此后,宋代理学家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百姓是我的同胞,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倡导要爱人类,也要爱自然万物。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的仁心仁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爱给予他人和万物,使爱具有遍布于人与万物的普遍性。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一体之仁”说,把人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由“爱人”扩展到“爱物”,从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有机结合起来。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从万物相互联系出发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观点,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草木、鸟兽、山水、沙石同在。按照这样的宇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这样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宇宙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当然,讲天人合一,并非把天与人直接等同起来。很多思想家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统一。例如,战国末期的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即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认识到天与人的职守不同;强调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耳”。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见,中国古人在讲天人合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理念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截然不同。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为客体,是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影响,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持有仁爱之心,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从而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价值论参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不存在所谓绝对独立存在的客观自然,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他者”。人与天地自然万物是共存关系,相即相容、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关系论参考。此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明确了人对于天地万物的责任和义务,为人的行为划定了红线,强调人类应当善待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活动,对自然心存敬畏,对自然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维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实践论启示。我们要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智慧,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为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

《 * 》( 2022年06月20日 09 版)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天人 通俗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