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上一句(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全诗及意思)

2024-03-20 22:46:18 综合百科 投稿:LE
最佳答案1、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上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2、原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朝代】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3、译文:巴山楚水凄凉之地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上一句

1

1、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上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

2、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何能成为千古佳句的呢?

2

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唐诗堪称是靓丽艳美的精品之花,而在众多的唐诗中,更是有许多耳熟能详的诗句,成为了历史文化艺术百花园里真正的美丽奇葩。比如唐代著名文学家、“诗豪”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是意境深远,鼓励人心的千古佳句。那么,这一诗句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呢?它的魅力又究竟在何处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刘禹锡,字梦得,据说祖上是赫赫有名的中山靖王刘胜,并和三国时期蜀国的刘备是同宗。刘禹锡自幼就聪明过人,青少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在文学诗歌方面的天赋。19岁开始外出游学,以诗文会友涉及社会,见世面拉关系,攒人脉打基础。才华出众的刘禹锡仅仅20岁时,在长安、洛阳一带的文化艺术圈中,就已经呼声颇高了,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到了22岁,刘禹锡就进士及第了,和他同期考中进士的还有柳宗元。两年之后,刘禹锡便通过吏部的选拔考试,开启了官场之路。到了31岁时,就荣升为京官。

一路顺风顺水的刘禹锡,到了唐顺宗继位之后,因参与主持新政改革,触及到了某些位高权重大官僚等人的利益,不仅改革失败,唐顺宗被逼退位,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也因此被贬为远州刺史。后来虽然被召回京,但是不久后又被贬低。直到公元826年冬天,刘禹锡才又应召回京,途中在扬州遇到了同样遭遇,惺惺相惜的白居易。宴席之上,白居易很为刘禹锡鸣不平,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诗为他叫屈。为了答谢白居易的深情厚谊,刘禹锡便提笔写了一首诗作为回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面对好朋友为自己抱不平,刘禹锡心里自然有无限的感慨之情。他既庆幸自己能结交到像白居易这样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又对自己的人生不公平遭遇作出了豁达的诠释。虽然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破败的地方,虚度了人生最美好的23年时光,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旧的事物总是会被新的事物所取代的。就像那沉船的旁边,正在有千艘帆船飞驰而过,而在那株早已枯焦的老朽病树的前面,一定是上万棵树木争闹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喻,意境高远,是说自己虽然屡遭贬低,但是新人的辈出,却是令人欣慰的,从而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给世人以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面对仕途的沉浮和人生的挫折,刘禹锡没有选择怨天尤人,而是以豁达的心胸,乐观的心态,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河流不会因为一艘沉船而从此没有船只再来,春天更不会因为一棵枯树而拒绝新树的发芽伸枝。人生更是如此,不必要计较于一时的得失,收拾好心情,一切向前看,重新再出发,才是硬道理。

也许正是因为刘禹锡简洁的诗句、精彩的比喻和深远的意境,以及他对阅尽沧桑之后的思考,和他那坚定的意志,乐观的精神,真挚的感情,豪放的气概,深刻的哲理,还有那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才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吧。大家以为如何呢?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

【光明论坛·温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主席近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这句诗,意在指出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必将如凤凰涅槃、焕发新生。这一引文,来自唐代著名文人刘禹锡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句诗,表现出了强烈的乐观进取、奋发向上精神。

由于朝廷朋党之争,刘禹锡在政治上的革新之志未能实现,长期被排挤在朝外,先后在朗州等偏僻荒凉贬所生活了20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卸任途经扬州时,与好友白居易相遇。共聚宴会上,白居易赋诗一首,慨叹刘禹锡的命运,字里行间情绪显得有些低沉。在刘禹锡即席答诗的标题中,“乐天”乃白居易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他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虽有所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切勿沉浸在个人的嗟病伤往之中,理应振作精神、坚韧不拔,显现出对世事变迁、仕宦升沉豁达的襟怀。

刘禹锡的豁达,源自于他对天人关系的哲学认知——“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人间并非完全由自然“天命”掌控,人与自然亦并非完全没有关联;人作为天的一部分,和其他客观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因各有其特殊的功能胜过对方,所以天与人互有取胜的地方。刘禹锡既肯定了“天之能”,大自然的规律及其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他也高度认同“人之能”,在大自然面前,人不是消极适应的,而是能通过积极主动作为的努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人胜”的目标。刘禹锡进一步揭示了“人之能胜天之实”的问题,即人之所以能胜天的根据和实质在于,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人通过生产活动掌握了客观事物的“数”(规定性)和“势”(必然性)。人要始终抱有进取之心,尽力改变不合理的现状。

历史上,由自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在部分地区或个别国家盛行是很常见的;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传染病在国家或洲际之间扩散亦不鲜见。今天,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肆虐,我国率先以行之有效地大范围成功防治范例说明,战胜这一共同“敌人”当为期不会很远。在后疫情时代谈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更为紧迫。“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自身活动和疫情传播之间紧密关联,因此必须把人与自然的互动规律放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去认知、把控。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挑战,凸显了全球治理存在的短板。”新冠病毒本身及其扩散有独特性,但假以时日,人类一定能认识并取得防控之“胜”;而当下立即能控制或本应做得更好的是人类自身的政策或行为。在疫情中,受到最大冲击的,除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命之外,还直接威胁到全球化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问题。后疫情时代固然需要调整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但是否就意味着推倒重来?恰恰相反,事实说明,该强化的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该加强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协调整合以及诸如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功能。对于全球疾病大流行的防范应对,只能通过构筑全球抗疫防火墙,“提高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来完成。

后疫情时代,各国人民只有携手努力,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互利合作,“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完善治理架构,探索发展新路径,才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局面,才能真正有望实现世界的“凤凰涅槃、焕发新生”。

(作者:朱康有,系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防大学教授)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一句 万木春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