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资料简介(杜甫资料简介100字)

2024-03-28 02:08:48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杜甫,生于712年,死于770年,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

杜甫资料简介

1

杜甫,生于712年,死于770年,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

第二年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直到至德二年四月,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全家寄居夔州。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唐诗人物志:诗圣杜甫的一生,悲困不可怕,没有态度才可怕

2

在中小学,我们在背诵杜甫的诗作时,都会以为杜甫的家境很贫苦,但实际上,杜甫是个实实在在的官二代,那位参与灭吴战争的杜预,就是杜甫的十三世祖。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当时官拜膳部员外郎,杜审言的儿子叫杜闲,是奉天县长,也就是杜甫的父亲。杜甫的外祖母崔氏,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女。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村。在杜甫两岁那年,他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之后,杜甫的父亲杜闲又娶了卢氏为妻。杜甫的童年大概是不快乐的,杜甫年少多病,他的父亲忙于做官,再加上他的继母也要忙于照顾她自己所生的孩子,导致一家之中没有人照顾杜甫。于是,杜闲就将杜甫寄养在了位于洛阳的杜甫的二姑家。

杜甫的二姑对杜甫十分疼爱,这种温暖影响了杜甫的一生。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同年,写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咏凤凰》:

凤凰出东方,翱翔于四溟。

风鸣如萧笙,凤舞天下平。

九岁,杜甫开始学习书法,与其他神童的勤奋不同,杜甫的勤奋是普通的。在二姑的精心照料下,杜甫在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壮得像头牛了,在他二姑家的庭院中种着梨树和枣树,杜甫在少年时期非常喜欢爬梨树和枣树。

到了十四、五岁,杜甫开始出入考场,但成绩应该不太好。但最让杜甫得意的,是他的诗文得到了认可,他的诗歌开始在洛阳显露头角了。名士崔尚、魏启心等人读了杜甫的作品后,大为惊人,说杜甫是班固、扬雄再生。

在杜甫二十岁那年,杜甫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在常熟当主簿的姑父和在武康当县尉的叔叔,给杜甫提供了物质支撑。年轻的杜甫衣食无忧,并不急于声名与仕途,所以杜甫这一路走来,关注的基本都是当地的风流人物与风土人情。在姑苏,杜甫甚至做好了东游日本的准备,但最终没有出发。

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很可惜,杜甫这一次落第了。此时,杜甫的父亲正在兖州担任司马,于是,名落孙山的杜甫前往齐赵之地,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出游。虽然杜甫落榜,但他并没有沮丧,这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句诗中就能看出。

737年深秋,25岁的杜甫登上泰山,写下平生第一首的传世佳作《望岳》。744年,杜甫在洛阳与辞职的李白相识,便开启了人生的第三次游历。

在齐赵游历的途中,杜甫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杨氏。30岁那年,杜甫在洛阳渑池县首阳山下,盖了一栋房子,并取名叫陆浑庄。庄可不是随便叫的,庄是一处田地中间的宅子,宅子不止一间,田地不止门前,陆浑庄就类似于西方的农场。在陆浑庄的附近,有杜审言和杜预的坟墓。杜甫用先祖激励自己,在而立之年写下了《祭远祖当阳君文》。此时的杜甫,有了娇妻,做了人父,可就是无一寸功名。于是,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准备第二年的科举。

747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说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可入京就选。杜甫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十多年的经历加文采,中个举人那是轻而易举。但可惜的是,这年的科举,因为当朝宰相李林甫的从中作梗,没有一个考生跳进龙门。

科举不成,杜甫就转而开始结交权贵。杜甫出身好,人脉自然也就好而广。朝中另一位宰相房管还是杜甫的同学。当时的名相严挺之跟杜家还是世交,严挺之的儿子严武曾先后担任御史大夫、吏部侍郎、成都尹、剑南节度使等职,威震西南。最主要的是,严武十分欣赏杜甫,后来在杜甫困难时长期接济杜甫一家。时任尚书左丞的韦济,在担任河南尹时就多次去拜访住在偃师的杜甫,常在朝廷当着众官员的面,朗诵杜甫的诗作,曾任国子监司业、秘书少监的苏源明,是杜甫的铁杆兄弟。

杜甫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出身好,文采好,在上流的各种交际场合是游刃有余。杜甫在长安,递交了大量的求职信。但那些跟杜甫有过或多或少有交情的人中,所能确知的,只有严武举荐杜甫挂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职。

杜甫的运气不太好,因为他碰见了李林甫。

750年,有一个叫王玄翼的道士,说是他见到轩辕黄帝了,在宝仙洞里还发现了一本秘籍,玄宗醉迷长生术,马上派一个大臣,去宝仙洞寻找,也不知道是故意安排还是拍马屁,还真找到了。唐玄宗马上在长安的南郊举行大祭。在这个当口上,杜甫写了三篇文章献给唐玄宗。这就是后来到的《三大礼赋》。唐玄宗一看,这个文章来得太及时了。杜甫在一天内声名大噪。可是这个幸运一闪即逝。考试后他等候消息,结果毫无下文。

杜甫努力展现自己,为什么就没机会呢?

因为李林甫对唐玄宗拍马屁说是“野无遗贤”,这要是让杜甫进了朝堂,等于就是打了李林甫的脸了。

过了四十岁的杜甫在长安的日子小有起色。在朋友们的资助下,杜甫在长安南郊的少陵原上盖了房子,结束了京城流浪的日子。杜甫把家人接到长安了,可见他对未来信心大增。

但即便如此,杜甫家里的用度已经十分紧张了。此时的杜甫一家,有钱买米无钱买盐,赊借也已经是常事了。而这一年的秋天,秋雨又一连下了六十多天,导致米价暴涨。在长安生活开支巨大,一年又一年的沉寂导致权贵们对杜甫也失去了耐心,杜甫不得不靠卖药为生。754年,杜甫大病一场,差点死去。他卧病一百天,瘦得皮包骨头,身体坏透了,心情糟透了。偏偏这年秋天,长安多雨,他的衣服被子生了霉,下床便是青苔,出门踏水坑。

杜甫的那些富朋友们,在他患难时候踪影全无。最后还是杜甫的一位普通朋友王倚,把大病初愈的杜甫接到他家去,花钱请医生买补品,使他慢慢康复。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不得不将妻儿送往奉先投靠亲戚。杜甫深夜守着孤灯,写下了一封又一封的求职信,从这时候起,杜甫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

杜甫长期上层外交最终起了点作用,在755年,朝廷派杜甫到河西县担任县尉。县尉的油水不高也不低,主要都是灰色收入,捉人放人都能得到好处。但河西县离长安太远,而且也只是个从九品,杜甫不愿意去去。第二年,朝廷给他另安排了兵曹参军,主要职责是保管**仓库的钥匙,虽然会被军官们呼来喝去,但毕竟有点俸禄,杜甫再也不用去卖药了。门前喝酒,仓库读书,杜甫过得也自在。

杜甫对皇帝的忠诚,就像葵花一直朝向着太阳,与忠心同样坚定的,是杜甫伟大的民间立场,杜甫发出沉痛的怒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从杜甫的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表面光鲜的盛唐感到了危机感。安史之乱爆发后,正在奉先探亲的杜甫,仓皇加入了逃难的人流。杜甫的马被人抢去,慌不择路,跌入荆丛,摔伤了腿,家人走了十多里,才发现杜甫不见了。幸亏侄子王砍赶了回去,才把杜甫从这荆丛里救上来。杜甫一家人在陕西境内到处流窜,路过彭衙时,小女儿饿得大哭。杜甫与杨氏拖着二儿一女,泥泞中连滚带爬,到鄜州的羌村。

杜甫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后,便启程向北,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一路上杜甫挥剑开路,躲避虎狼,但最终还是前往被叛军捉去,押送长安。

在长安,杜甫大半个冬天躲在没人住的房子里,春日入夜溜出去,沿曲江潜行。在长安,杜甫回忆着长安过去的繁华,写下了《哀江头》一诗。

幸运的是,杜甫官小,没有名气,看管也不严,杜甫瞅个空子就逃了出来。他昼夜疾走,穿过唐军与叛军对峙的地带,从一座山偷偷爬到另一座山,几次险些丧生。

唐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连打胜仗。肃宗李亨从灵武迁到凤翔。朝廷草创,正是用人之际,肃宗被杜甫的忠心所感动,封他做左拾遗。杜甫提的第一个建议,是为丞相房管辩护。房管打了败仗,他的政敌诬陷他的琴师董庭兰贪污。战争特殊时期,肃宗下令查办。经过周密调查,杜甫认定房管没有贪污,肃宗大怒,转而查办他,幸亏宰相张镐说情,这才把肃宗怒气压下。这事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太子党与玄宗党的斗争。肃宗解决房管,是清理门户。后来肃宗直接就给杜甫放了长假。

从凤翔到鄜州,660多里,当杜甫见到杨氏的时候,杨氏十分惊喜,她一度以为杜甫已经死去了。唐军收复长安后,杜甫又举家迁往长安。杜甫被外派到华州担任司功参军。华州是一个贫穷偏远的地区,当积压了几个月的公文堆到杜甫手上后,杜甫冲到山崖边发狂大叫。气愤之余,杜甫只有诗歌为伴,这就有了《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洛阳收复后,杨氏带着孩子回洛阳老家。次年初,杜甫请假赶赴洛阳,住了不到一个月,又匆匆返回。

杜甫回到华州后不久就辞了职,因为关中大旱,再加上战乱时分。杜甫那点工资存款,根本就不够生存用的,杜甫有个从弟杜佐在秦州有一个小庄园。于是,杜甫就举家翻越陇山迁徙。

759年冬天,可能杜甫写过求助信,同谷县令邀请他到同谷,于是杜甫举家迁至同谷,可是到了同谷,县令连影子也没有。零下十几度,杜甫不得不拾橡树果子为食。杜甫与妻子商议后,决定长途跋涉,前往天府之国成都。在途中,杜甫听到传言,说李白已死,一连三夜都梦见了李白,就写出了《梦李白二首》。

杜甫一家人走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杜甫草堂在浣花溪暂落成。虽然简陋,但是对于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了。然而平静的生活维系的时间并不长,一年之后,杜甫在成都所依靠的朋友严武入朝为官。走到半路,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就起兵作乱。杜甫在草堂待不住了,不得不去梓州避难。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十分高兴,一直都想回到长安,但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让他动身。后来,杜甫的好朋友严武任剑南节度使,重新回到成都。杜甫听说后才从梓州搬回来。再次进入草堂。在严武的推荐下,杜甫做了节度使参谋,不过杜甫对那种幕僚生活很不满意,没过几个月便请假回到草堂。第二年三月便写了辞职报告,彻底结束了幕府生涯。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以后,他后半生最后一段安定的时光就此结束。杜甫带着家人从成都往南走,先后到达四川乐山、宜宾、重庆等地,此时的杜甫已是体弱多病,流离的生活给了晚年的杜甫一副多病的身体。

杜甫在夔州的这段时间里,多亏了夔州都督柏茂琳的资助,使他再次有了安身之地。这时候的杜甫开始着手整理早年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对其作品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作用。767年春,56岁的杜甫再次迁居,在新的草屋附近有果园四十亩,菜园子好几亩,还有稻田若干顷,还有伯夷、辛秀、信行、阿段、阿稽等几个隶人,可以说生活衣食无忧。然而秋季的丰收和暂时的定居没有给杜甫带来喜悦。杜甫天生就是一副操心的命,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自然不会好。

杜甫在草屋居住了一段时间,有一个吴姓朋友自忠州来,他把草屋借给了朋友居住,自己则开始东游荆襄。此时的杜甫身体依旧不见好转,脸左耳朵也变聋了。

杜甫出三峡后的在江陵逗留了几个月,几个月之后又移居衡州。在途径岳阳时,杜甫登上岳阳楼,流传后世的《登岳阳楼》就此诞生了。

杜甫来到衡阳后,在游览岳庙时被大雨所阻,好几天都没吃上饭。杜甫又去投奔郴州的舅氏崔伟,在经过来阳县的时候又被雨水阻隔。这事被来阳县令知道了,来阳县令十分崇拜杜甫,亲自驾船把杜甫接到来阳县城,还给杜甫准备了丰盛的酒宴,杜甫饿了好几天,一下子吃了好几斤牛肉,可能是由于肠胃的原因,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一代诗圣就此陨落。

杜甫生平(712-770)与主要作品

3

一、出生与家世。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同年唐玄宗上位),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注1:由姑母于洛阳养大,姑母儿卒,宠爱而大,官三代,祖父曾**,父亲小官,母亲名望大族,虽富足,但总体家道中落。富足的生活让杜甫对收入养家没有概念。

注2:文风大受祖父影响:祖父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同为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定者。他说“吾祖诗冠古”(见《赠蜀僧闾丘师兄》),并以此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要承袭家风。应该说杜甫爱写格律诗和祖父是格律诗的奠定人地位是有关的,也或杜甫年轻时显张扬狂放也许受有一个张狂非常的祖父的影响。

二、成长时期。生活富足,快乐童年,聪明好学,志向高远,交大龄人,但小孩心性仍高。他七岁能诗,十四岁出入文坛,得见公孙大娘舞剑,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李邕、王翰名士长辈也来访问他。

注1:才能: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

注2: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长二十二韵》)

注3:心性:“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百忧集行》)

注4:以上考证均来自杜甫成年后及年老时所作的各自传性质诗,无任何资料记载他人对杜甫的评价,关键也无任何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写下的诗流传,应该和他的孩子心性重爱玩是很有关系的,也反映出杜甫并不是十分的勤奋,也显得不是特别的天才。而他《奉赠韦左丞长二十二韵》中写的“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明显是一个十分天才的少年,且年少时已声名不错,为何到了壮年时会寸步难行?

三、第一次游历。731年,19岁出游出西,20岁吴越游历,至735年,24岁回乡考试,第一次游历结束。这四五年没留下作品。

四、科举落弟。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巩县参加“乡贡”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科举不中,赴兖州投靠父亲。

五、第二次游历: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科举落第,赴兖州投靠父亲。开始齐鲁赵游历。

注1:投靠父亲当年写下《登兖州城楼》《望岳》。这两首是杜甫流传于世的最早的作品,都是五律,章法严谨,不愧是五律奠定人杜审言之孙。当时另外还写下《房兵曹胡马》《画鹰》。这些作品都显出杜甫文风刚劲充满青春自信与伟大抱负,亦带几分夸张浪漫,品着有那一点点李白味,但给人感觉缺少李白的仙气飘逸,不知是否是因为李白忠粉所致,但略显生硬,不够动人,感觉就是一个凡人在夸张的表达,虽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名句。

注2: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四月,开创开元之治盛世的一代名相张九龄被罢相,朝政由李林甫专权,大唐实际上从这时起由盛转衰的起点。同年秋张九龄作出千古名篇《望月怀远》,真可谓如杜甫所说的“文章憎命达”,李白这样张九龄也这样,吃尽人间苦的杜甫也这样。

六:父逝结婚。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二十九岁这年父亲死于任内,杜甫收入断,游历中断。后到洛阳,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结婚。这真是一个好妻子,官家儿女,不嫌弃杜甫穷困无能,陪伴一生。

至亲连逝开启第三次游历。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为天宝元年,抚养他的姑母去世,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杜甫的祖母又去世,杜甫又去游历。

注1:天啊,杜甫从19岁一直游了十年还没玩够,妻也取了家也安了,还去游玩,真是谁嫁谁倒霉。一直游玩到34岁还不去拼搏人生努力赚钱养家糊口,真是没谱得厉害。估计是把老爹留下的钱和娘家的钱都用得差不多了,才去长安闯荡谋生,然而,不认真的态度留给他日后的是悲惨的人生。所以还是《金缕衣》说得好“花开当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也应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2:742年42岁的李白入京作翰林。

八、结交李白:天宝三年(744年)四月于洛阳首遇同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和他一起吃了一餐饭,这是一遇李白。相约同年秋天游历访道,并遇高适,三人同游,是谓二见李白。又相约于翌年即天宝四年(745)秋在东鲁(齐州或兖州)第三次会见寻仙访道,写下《赠李白》,是杜甫第一首七言绝句。从这首诗看,杜甫和李白一样,仕途不得意,求仙不成,但仍自信自负追求个性张扬、狂放不羁的信条。

八、困守长安

1、入长安:天宝五年,即746年,34岁的杜甫到了长安求职谋生,主因是缺钱。开始十年长安困顿。

注:《饮中八仙歌》应该是杜甫到长安后不久所写,文风一点也不沉郁。

2、参加“通一艺者”选拔考试落选。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也许是因李林甫要安插党羽,本次考试无一人入选。

注:落选且多次自荐无结后,748年写《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示再不得机会就决心离开长安,实际仍是自荐信。这二十二韵中看得出杜甫对困守长安数年,一无所获的失望,文中用词自夸程度让人为杜甫略感脸红,也许是过于自夸原因,虽然厚脸写信仍无果。杜甫饱谙世态炎凉、人情反复的滋味,约于752年愤而写下《贫交行》。

获参列序选资格。天宝十载(751年)正月,杜甫献《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仍因分配者仍为李林甫没有得到官职。据考究751年至752年杜甫见到西北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写下名篇《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可以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苗头。、

4、儿子饿死。天宝十四载(755年),被授予一个河西尉小官不愿上任,朝廷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实际就是一个看门的大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小儿子饿死了。回乡路上,杜甫发现,不只是自己悲惨,就长安十年困顿的感受和沿途见闻低层社会的各种悲惨,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最有名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注1:杜甫说李白是文章憎命达,实际上这句话最适用的是他。困居长安十年,无固定收入有一餐无一餐,不要脸皮式的自荐信也写出了,有辱读书人斯文的看门大爷职位也出任了,还饿死了儿子,长安这十年是杜爷悲惨的十年,但也给了杜爷无尽感怀,名作不断,终成一代宗师。

注2:值得我们思考或猜测的是:杜甫既使才华横溢,又具远大志向,但终不得用,且饿死儿子这里有杜甫个人个性的因素,但总的来说还是当时社会的因素占比较大,若社会真的求贤若渴,老杜忧国忧民才华横溢,绝对是有机会的,但实际上他没有,同时整个社会贫苦差距拉大,寒门难有出头机会,看到自已的困境和遇见众多社会底层的凄凉,杜甫正式进入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

注3:755年末,安历之乱发生。国难当前,忧国忧民的杜爷愁意更浓,诗意滚滚,进入名篇创作高峰期。

九、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唐肃宗)即位于宁夏。这时的杜甫已将家安置家人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便投奔肃宗而去,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被捉时写下《月夜》。杜甫因为官小,基本没被囚禁而出逃,看到经过战乱荒凉的长安,感怀写下《春望》,出逃成功并投奔肃宗。756年冬天在长安期间,看到战争带来的惨状写下《对雪》。

注:时值安史之乱,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也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十、短暂任职。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但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探亲。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三吏三别是杜爷现实主义的颠峰之作,一方面看到征兵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另一方面也是认同参战是必要的。

十一、蜀中漂泊

1、辞官入蜀。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路上月夜写下《月夜忆舍弟》、不单忆亲人也忆李白写下《天末怀李白》和《梦李白二首》。759年12月底,他携家拖口也来到了成都。初到之余写下《成都府》风光与中原大不同“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然而,故土难回,“鸟雀各夜归,中原杳茫茫”,杜甫也唯有宽慰自己安于他乡,“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2、众筹草堂。760年在旧同事时任西川节度使是裴冕、情谊更深的彭州(现成都内)时任刺史高适、表弟王十五司马这些故旧亲友的资助帮扶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建起了日后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

  关于建草堂,可以说是由他众筹化缘而成,他化缘的方式很独特,善用绝句求助,作《卜居》写下要建草堂的心情、《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屋赀》写下表弟出资建草堂,《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写下他向一位叫萧实的县令要一百棵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甚至连家里的碗碟都是官员资助,“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有些人许诺了修葺的资费未及时兑现,杜甫也赋诗讨要,“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赀。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

果竹树木不仅美化环境,亦为杜甫的部分经济来源,加上各路亲友相助,杜甫过了一段和美安定的日子。760年春,草堂初具规模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写下《堂成》。后忙于扩筑草堂,招待客人,和邻里互访,与朋友出游,享天伦之乐,。“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760年夏)。字里行间,流露出难得的欣慰和闲情。“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卜居》),“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为农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寒食》),“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春夜喜雨》(761年)《江畔独步寻花》七首(761或762年春)、《水槛遣心》二首(761年)。另外761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僭用天子音乐,杜甫写下《赠花卿》予以委婉的讽刺。

从杜甫作品可知这期间杜甫应该是无稳定收入,虽也种田事农有些收成,估计收获不多,很可能仍是主要靠众筹朋友接济的生活,761年秋这段时间时期似乎接济的人不见音迅,生活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百忧集行》761年)元。上元二年(761)八月,突起暴风,草堂受到一定程度的毁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61年12月,世交严武调任为成都府尹、剑南节度使,两人情谊甚笃。严武的到来无疑从精神上和物质上都为杜甫的生活增加了亮色。762年7月,严武被调回朝中。

3、流寓梓州。宝应元年即762年7月送严武入朝,剑南兵马使徐知道趁机叛乱,杜甫回不了成都,转到梓州,靠梓州友人接济,杜甫在梓州住了一年零八个月,修筑梓州的“杜甫草堂”以栖身。杜甫在梓州期间,游历附近名胜山水,写了不少重要的作品。如初到梓州听闻李白在当涂养病,写下《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寄给李白,形容李白诗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如宝应元年即762年11月,杜甫前往陈子昂故乡游览凭吊,作《野望》,又作了《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接着杜甫旅游至玄武县(今中江县)写下了《题玄武禅师屋壁》。回梓州后作《渔阳》,同时,针对元结等人的极端复古诗论,写下了我国第一组论诗绝句《戏为六绝句》。广德元年(763)春,听说收复洛阳,杜甫欣喜若狂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但也许是迫于资费困难,或者对政局不明,杜甫却未“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是继续留住梓州。

4、再回草堂。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成都草堂。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半年后杜甫又辞了职。

重回草堂即作有《绝句》二首(五绝)、《绝句》四首(七绝)、《登楼》等。

5、夔州两年。永泰元年(765年)4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写下《旅夜书怀》。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建起草堂,买了四十亩果园,生活安定过得不错,写下的《即事》等体现出这种安定。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可以说这个时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杜甫诗歌的颠峰。如767年秋写下《登高》被奉为七律第一。在夔州,杜甫开始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怀念自己的亲朋,写下了《壮游》《昔游》《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诗篇。也思乡,767年见到梅花开引起思愁,写下《江梅》。

杜甫的夔州诗被称作是“诗中之理学”。杜甫心在夔州,胸怀古今。太白以气胜,子美以意胜。杜诗之“意”在夔州诗中体现得最充分。看到夔州八阵图,杜甫不由得怀念诸葛亮。写下《八阵图》杜甫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无情与诡异。在夔州,杜甫写下了《古柏行》、《诸葛庙》、《武侯庙》等怀念诸葛亮的诗。人在夔州,心还留在成都,留在武侯祠,那里有杜甫的精神寄托,那是杜甫的精神家园。杜甫还写下了怀念庾信、王昭君、刘备、孟浩然等人的诗,思绪绵长,此情悠悠。

杜甫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夔州诗是杜甫用一生的血泪和忧思写就的。一词一句,都寄寓着无限哀伤和感慨。作为一位歌者,杜甫从来都没有失败过,他用尽全部力气、耗尽整个生命,写就了一部诗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精神分量的诗人,是谓诗圣。

  在蜀小结:远离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杜甫终于不必受饥寒之苦,暂得休息的杜甫终于可以沉心静气地欣赏身边美景了。杜甫在客四川的这段较为宁静太平的日子里,写下了不少歌咏自然的清新小诗,几乎化身山水田园诗人。但实际上忧国忧民才是他的主基调,即使《绝句》里的不单春天回归让人喜,通过“门泊东吴万里船”也能读出他为国家恢复秩序而喜悦的味道。从他众多关于诸葛亮的诗里也可以看出他内心一直希望为国出力,更不用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的大伟大情操了。

十二、与世长辞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关于《旅夜书怀》有争议说是768年春初出夔州,旅途上写下篇)。同年,乘舟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769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在这里见到李龟年写下《江南逢李龟年》,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病逝(有一说是遇水灾被困饿五天后被救后大吃撑死)。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杜甫 简介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