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票友(票友是什么)

2024-04-07 01:50:23 综合百科 投稿:LE
最佳答案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是指不以演艺为生的戏曲曲艺爱好者,即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相传乾隆年间,流传着一种名叫“清音子弟书”的曲种,为八旗子弟所

票友是什么

1

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是指不以演艺为生的戏曲曲艺爱好者,即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相传乾隆年间,流传着一种名叫“清音子弟书”的曲种,为八旗子弟所创,当时曾分西城调和东城调,西城调类似昆曲。演唱的曲目多编自于小说和戏曲,曾一时盛行京城及东北各地。八旗子弟无论到各处演唱,都须得到批准,在所领到的龙票上注有“发给XX票房”字样,凭此方可聚会演唱。至康熙年间,清朝统治已经稳定,此活动逐渐停止。因其属于业余爱好,不取任何报酬,清中叶以后,便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戏曲、曲艺演唱者及乐师称之为“票友”。票友须有一个进行排练、演唱的活动之处,于是该场所就沿用了“票房”这一名称。这最初是与京剧毫无关系。位于鼓楼东大街原有一家“天汇茶园”,西城的八旗子弟常在此演唱子弟书,后来就转变为清唱京剧了。

什么是票友?

2

中国戏曲从诞生起,就产生了自己忠实的观众群。用今天的词汇,就是“追星族”。就是戏曲爱好者。  稍微细致一点儿划分,戏曲爱好者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酷爱戏曲的戏迷;一部分是不但爱看戏,而且自己还爱唱戏甚至粉墨登场,学习演戏,这后一部分就被称作“票友”。在不同地区,人们对这部分看戏、唱戏、演戏的业余演员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广东粤剧,把这些业余演员称作“发烧友”;比如四川,称作“玩友”。“票友”是从京剧业余演员叫开来的。  “票友”一词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以前没有录音机、录像机,爱好者学唱戏,只有买票去剧场观摩。这些人总来剧场买票看戏,因此叫作“票友”。  关于“票友”的来历,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清政府禁止旗籍士兵去民间戏院看戏,专设一种只唱太平鼓词的娱乐场所供士兵消遣,凡旗籍士兵均发给免费入场票一张。这些人当中出现了一批业余演唱者,称为“票友”。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政府为鼓舞清军斗志,在军营中编写太平鼓词,让八旗子弟军传唱,并奖给“龙票”,人们称这些唱鼓词的八旗子弟为“票友”。这些人演唱尽义务,无酬劳,后来就把业余唱京剧而无报酬的人也叫作“票友”了。  总之,对“票友”一词的确切来历,论者莫衷一是。但“票友”系指京剧(兼及不少戏曲剧种)业余演唱者这一特定含意大家没有争议。有趣的是,中国京剧从诞生起,就有成批的“票友”出生。“票友”热爱京剧、研究京剧,其认真程度甚至超过了专业演员。一些“票友”天赋条件优秀,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最后成了很有建树的京剧艺术家。像被誉为“三鼎甲”,与谭鑫培齐名的孙菊仙,老生艺术家刘鸿声、言菊朋、奚啸伯等,就是由“票友”而成为专业演员直至自树一帜的杰出人才。  还要指出的是,由“票友”而成为专业演员,戏曲界的术语称为“下海”。这一从清代就使用的专门术语,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了使用频率极高的现代语汇,人们把辞去公职去经商一类的活动称为“下海”。那一阶段,“下海”成了时尚,而“下海”的原本含义,反倒不为更广泛的人们所了解了。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小百合BBS]

清代票友是什么?不仅仅是“玩票”,对于京剧发展,他们功不可没

3

对于“票友”,有些人是通过与梅兰芳相关的影视剧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身边一直追随者大批的“梅党”,而其中较知名的“梅党”都可以被贴上【票友】的标签。一说到“票友”,现代人的印象是京剧爱好者、玩票家子、追“角儿”族、会唱点戏等等,没有贬低,但也不是什么特别正面的印象。其实,“票友”一词,在最初绝对是个褒义词。形容的是一类人,他们手里有官方发的【龙票】,谁要能被称为票友,那是非常光荣的事。

票友的雏形:手持【龙票】的八旗子弟

一般认为,票友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早期。在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由于清朝统治属于满人的统治,对于部分汉人来说,自然会有点排斥。清朝统治者为了消除汉人的反感,也为了能彻底的在京城扎根、稳固江山社稷,便想到或许可以通过宣传的方式来消除彼此的隔阂。那么,问题来了,要怎么宣传呢?由谁来宣传?

满人是说满语,所以,在清代统治者入关之前,只有满语的【八角鼓】军歌。这在语言上就是有隔阂的,于是,统治阶层选出了一批八旗子弟,让这些八旗子弟创作一些符合汉人语言习惯的唱本。这些唱本,约定俗成的被称为“子弟书”。子弟书的内容,当然是关于满人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等等。

(注:八角鼓,传是八旗旗主为表对努尔哈赤的衷心,各献一块尚好的木材作成的一只八木镶嵌的单鼓,是最具满族特色的民间乐器之一。)

表演子弟书的票友

在这些唱鼓书的八旗子弟手里还有一份凭证,这份凭证被称为【龙票】,相传是因为在票的上面有龙的图案,因此得名。所以,这些手持龙票的八旗子弟便可看作是最早的“票友”。他们肩负着宣传的使命,他们也会走出北京城到地方去演出,凭着手里的龙票,地方官员也会接待他们,给他们安排场地表演,当地的老百姓可以免费看演出。这样的宣传还是很有效果的,到了清嘉庆末年,子弟书也在民间传开了。一种新型大鼓书也应运而生。民间也出现了一些唱鼓书的机构,他们既承担培训新人(包括八旗子弟),也会做一些表演,而这些表演场所就被称为“票房”。这些票房需有官方发给的凭证“发给某某票房”,其性质相当于现在的营业执照。

所以,最初的票友与京剧、戏剧没有任何关系。最初的票房也和现代意义的票房没有任何关系。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那什么时候票友是什么时候与京剧扯上关系的?

京剧《四郎探母》剧照

徽班进京:孕育京剧票友的温床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京剧在清朝的发展历程。因为票友一词的内涵是伴随着京剧的成熟逐步改变、丰富的。而讲到京剧的发展,就得从徽班进京说起了。

乾隆是很喜欢听戏的,在下江南回京的时候曾将一批南方艺人带到宫里,并成立戏班子。1790年,恰逢乾隆过80大寿,徽戏班子“三庆班”因此进京演出,为乾隆祝寿。在一众戏班子里,三庆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于是三庆班索性就留在了北京。三庆班的成功也引发了其它徽班的效仿,大大小小的徽戏班子相继进京,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四大徽班”了。四大徽班在京戏表演中各有侧重。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意思是指三庆班班底雄厚,以擅演整本大戏为特长;四喜班艺人荟萃,演唱昆曲更为出色;而和春班武功超群,擅长舞鞭弄棒刀枪对打;春台班则伶工年少,演出齐整并饱富朝气。而这些正是京剧的构成元素,京剧就是在这样的相互竞争中逐步走向完善。

乾隆时祝寿的场景

在京剧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王府官宦人家也开启了蓄养“家班”的风潮。一般来说,当时的京剧艺人的文化水平都不怎么高,于是皇室、官宦中的戏曲爱好者便与京剧艺人论戏,帮助京剧艺人改唱本,其中不乏会唱京剧的高手。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朝的第一批京剧票友。他们非专业京剧艺人,却是资深京剧的爱好者,并且在长期的听戏过程中,他们开始懂戏,会唱戏。发展到后来,他们之中的少数人还会登台演出,但是他们的演出并不为报酬,纯属兴趣。在京津两地,参加演出的票友有个专门的称呼,“走票”。如果以“玩票”冠之就是对艺术的不尊重。

但他们之中大部分不会真正地登台演出。只在闲暇时唱唱戏自娱自乐一番,如咸丰皇帝就是一名票友。据说咸丰皇帝很擅长京戏中的唱、做、打、念,《教子》、《三岔口》更是他的拿手好戏,闲暇时他会唱几句,也会指导一些太监学戏。咸丰皇帝对京剧的喜爱,也培养了另外一个人对京剧的喜爱。这个人对于京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就是兰贵人,即后来的慈禧太后。

大批票友下海:伴随京剧走向成熟

慈禧

在清朝的一众票友中,慈禧可以称得上是骨灰级票友了。起初的她,可能只是为了迎合咸丰听戏、学戏,但是在咸丰死后,慈禧依然保持着对京剧的喜爱。由于掌握了实权,慈禧更是肆无忌惮地满足自己的喜好。在咸丰皇帝的国丧期间,由于按照规矩是不能唱戏的。慈禧便仿照清朝入关时的制度,给嗜戏的八旗子弟*****,准许他们可以适当的娱乐。这也衍生出了京剧的票房。即上演京剧的专门的场所。并且,慈禧60岁大寿时,宫里为添置戏衣等,竟花费了52万两。

票房的演出戏单

慈禧还曾亲自挑选一批小太监专门学戏,她还亲自调教,这群小太监也被称为“太监票友”,慈禧跟前的李莲英就特别会唱戏。此外,慈禧令升平署在宫外挑选了一批人进宫唱戏,这其中还包括一位非常有名的票友,即刘赶三,他被称为“丑角宗师”。丑角的丰富,是京剧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刘赶三

刘赶三是天津人,官宦人家出生。原本应该是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但是由于对京剧的极度痴迷,刘赶三走上了票友之路,“北漂”到北京学戏。并且最终在北京登台唱戏,一举成名。慈禧就是他的头号粉丝之一。刘赶三唱戏时有一特色,在台上演出时喜欢用真驴,也喜欢骑驴,慈禧便给他特权,准许他在紫禁城内骑驴。

在当时,票友下海唱戏的人比比皆是。如张二奎,他也被称为“京剧票友第一人”。著名的京剧剧目《四郎探母》最初就是由他自编自演的。张二奎本名张士元,原本是朝廷官员。当时大清律令规定:官员不准入戏班唱戏。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士元以张二奎作为化名在春和班走票。没想到一唱成名,因此也被罢官。被罢官后,张二奎索性下海唱戏,后来还成为了戏班的台柱,并开创了多个第一。比如以京剧艺人的身份被大清皇帝赏赐四品顶戴等。

不夸张地说,这些骨灰级的票友为京剧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清朝统治者的喜爱与扶持也是功不可没。所以,清朝票友的历史其实也是京剧发展的历史。究其原因,正如前文所说,在清朝,一般的京剧艺人文化水平并不高,而票友们的文化水平很高,他们可以对戏文做更好的改进。并且,在当时,戏班与戏班之间禁止互相“窥戏”,主要是为了防止偷学。而作为票友,则不受这个限制,于是取长补短,许多票友对于唱戏有很高的造诣。部分票友的下海演出也促进了京剧这个行业的发展。

可以看出,无论是最初手持龙票的票友,还是专指京剧行话里的票友,二者都绝不仅仅是“玩票”那么简单。对于京剧的发展,他们功不可没。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票友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