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质不眠倚桂树的下一句(吴质不眠倚桂树下一句)

2024-04-02 01:09:58 教育知识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吴质不眠倚桂树下一句是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

吴质不眠倚桂树下一句

1

吴质不眠倚桂树下一句是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描写李凭演奏箜篌,场面惊天动地,清代学者:比肩《琵琶行》

2

《李凭箜篌引》这首七言古诗,是唐代天才诗人李贺21岁在长安当“奉礼郎”时,创作的一首长诗,他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长安城音乐家李凭弹奏箜篌的情景。

李贺在诗中以鬼泣神惊的笔墨和极富夸张的想象力,对李凭绝妙的箜篌乐声进行了摹写。韩愈读完李贺这首诗,对其精绝的想象力赞叹不已。

清代方扶南认为,在“摹写声音方面”,这首诗比肩白居易的《琵琶行》。不过李贺这首《李凭箜篌引》,其实更类似唐代开元年间诗人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唐诗三百首》没有收录李贺这首《李凭箜篌引》,如今很多人知道这首诗,和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有关。

因为这首诗的第十句“石破天惊逗秋雨”,就包含了余秋雨的名字。至于“为什么”这句诗会如此出名,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天才诗人李贺,到底是如何用“不会发声”的文字,来描写出声音之美的?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白话翻译:

吴地之丝,蜀地之桐,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阵悠扬的琴声飘荡在半空。空山上白云为之凝聚,它们受到音乐的感染,颓然不愿流动。

幽怨的乐声,宛如舜帝二妃在湘江边上泣血,又如黄帝的乐师素女,正在发愁。这是大音乐家李凭,在京中弹奏箜篌时发出的声音。

它有时嘈杂,像昆山玉碎,地裂天崩;有时清越,像凤凰啼鸣,清脆动人。它让芙蓉花在露水中哭泣;它让香兰花泛出了笑容。

长安城十二道门前的冷光和寒气,全都被箜篌的声音消融了。二十三根琴弦一动,就惊动了天上的神仙和人间的君王。

箜篌的声音直达九霄云外,冲破了女娲娘娘当年留下的补天石。补天石破掉了!天空吃了一惊,张开了一个大窟窿。在李凭的琴声逗引下,秋天的一场骤雨哗啦啦地降落到了人间。

如梦似幻的箜篌之声,传入神山,令山中的老神仙都为之倾倒。江河中的老鱼与瘦蛟,也闻声翩翩起舞。

月宫里的吴刚更是彻夜不眠,倚在桂树上倾听琴曲。寒露斜斜地飞,将他的脚,连同玉兔身上的毛一起浸湿了。

诗歌开头的“吴丝”和“蜀桐”,都是指箜篌的材料,在这里用来指代箜篌本身。第二句的意思是说,李凭的琴声太好听了,连没有生命的白云都受到了影响。

既然无生命的白云都会被李凭弹奏箜篌的声音感染,那么有生命的人则更甚,所以作者在诗的第三句里,就提到了三个传说中的人。

“江娥”是指舜帝的二妃,即娥皇和女英。在上古传说中,娥皇和女英因为丈夫去世而在湘江边上哭泣,血泪斑斑,沾上了竹子,于是人间才有了斑竹。

“素女”是黄帝手下的乐师,她擅长弹瑟,也就是李商隐《锦瑟》中提到的那一把“五十弦”的瑟。她发愁的时候弹奏瑟,曲声异常哀伤,于是黄帝下令把瑟减掉了二十五根弦。

“江娥”的哭泣声与“素女”的锦瑟声,本来是人间最使人伤感的声音,可是李凭弹奏箜篌时发出的声音和这二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诗的第五句“昆山玉碎凤凰叫”,写的是李凭的琴声多变,嘈杂的时候好像玉山突然崩塌,清越的时候又像凤凰独鸣。

因为李凭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让李贺看到了带露的荷花,就觉得它是被箜篌声逗哭了,看到香兰则觉得它被箜篌声逗笑的,这里是用到了“移情”的手法。

让荷花哭,兰花笑不算神奇,更神奇的是诗的第九、第十句。李贺想象李凭的音乐声冲到了九天之上,冲破了女娲娘娘当年留下的补天石。刹那之间,石破天惊,一场暴雨倾盆而下。

在这里,李贺特别用了一个“逗”字,强调这场秋雨不是自己下下来的,它是被李凭弹奏的箜篌声音“逗”引下来的。可见李凭的天籁之音具有上彻云表,呼风唤雨的威力。

与此同时,李凭的乐声还能令江河里面早已经衰老无力的鱼和蛟都翩翩起舞。让月宫中的吴刚停止伐木,整夜靠在桂花树上听曲儿。

不只是吴刚,月宫中捣药的那只小白兔也来了。它冒着斜风细雨,整晚扑伏在吴刚的脚下听李凭弹箜篌着了迷,浑身的兔毛都被打湿了。

清代方扶南认为,李贺这首诗是“摹写声音的至文”。诗中的典故虽然不少,但是大都是一些常见的故事,所以很容易理解。

“梦入神山教神妪”中的“神妪”,有可能是指《搜神记》中擅长演奏箜篌的“成夫人”。李凭在诗中大胆地猜想:她弹奏箜篌的神乎其技,也有可能是李凭“梦入神山”时教给她的呢。

李凭的琴技不只是惊天地泣鬼神,就连神仙的琴技,原来都是他教会的。这就难怪,紫府里的君王和仙宫里的吴刚、玉兔听了,都会着迷了。

结语

有很多诗评家喜欢把这首诗拿去与白居易《琵琶行》比较,不过个人认为李贺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更像是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李贺在诗的第二句中,用空中的白云凝聚不流,表现李凭琴音强大的吸引力。手法类似李颀诗中那句——“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第三句“江娥啼竹素女愁”中关于“江娥”、“素女”的联想,类似李颀长诗中“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两句,关于乌孙公主、金城公主的联想。

只不过李贺爱用神话典故,诗中意象比较朦胧;而李颀则更喜欢采用历史典故,对音乐情绪的刻画,表达更加直接。

李贺这首《李凭箜篌引》中最大的亮点,在于他奇诡的想象力。普通人看到荷花啜泣,就算会想到它是在哭,也很难把它的哭泣与听到箜篌的声音联系起来,“香兰笑”也是同理。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二句,更是让人叫绝。平常人知道这个神话,绝对不会想到现在天上还有那块石头存在。李贺不但想到了,还想到李凭的箜篌声去把它击破了。

可见,李凭在李贺的眼中,早就已经不是一名普通的琴师了,他简直就是“乐神”持国天王提多罗吒的化身。用琵琶当武器,一打架就是声波攻击。

不过李贺这首《李凭箜篌引》,其实也有一个问题。初读的时候,可能无法发现,但是读完全诗后并细细品味之后,才会发现这个问题。

在李贺的笔下,李凭的箜篌声音感染到的不是无生命的“白云”,就是“芙蓉”、“香兰”这样的草木,或者是“江妃”、“素女”和“吴刚”这样的神仙,外加一只天上的兔子,唯独没有世间俗人。

李凭的箜篌声就和李贺的诗才一样,极其出色。然而李凭当时是天下一等一的大红人,皇帝每天都要召见他。可是李贺的境遇,就大不一样了。

同姓不同命,面对此种情形,李贺怎能不心生感慨呢?毕竟他的才华只有天上的神仙、人间的花草和动物才知道。难怪有人说,这首诗其实是在写作者本身的“佳音埋没,怀才不遇”。

诗词赏析: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临其境】

李贺一生短暂却不简单,少年成名壮辉煌,其诗作取材新颖又贴近生活,是理想主义浪漫诗人的代表,被后人誉为“诗鬼”。

他在长安城做奉礼郎时,手上有了闲钱后,得以以京官的身份出席许多演乐场合;诗中提到的李凭是当时名满盛唐的艺人,一手箜篌走天下,有诗称赞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足见其技艺之高。

李贺在宴席上听到李凭的天籁之音后,惊为天人,诗兴大发,吟下此诗。我们仿佛随着诗人的笔墨,进入了音乐的盛宴中,在虚无缥缈的意境里,一会动起来,一会静下来,一会飞到天上,一会静立地下,一会活在人间,一会进了仙界,飘浮中畅快淋漓,思绪中美景万千,聆听中释放心怀。

仿佛听到他在说:

在这深秋时节里,上品箜篌声刚响起,空旷山野的浮云就停下脚步,侧耳倾听,忘了要继续飘向远方。

在长安城响起的箜篌之声,竞勾起了神女的忧愁,让她思绪的泪珠洒满了斑竹。

这是多么的清脆动听啊!仿佛昆仑山美玉破碎之声,又如凤凰震翅高鸣之音,好像荷花带露盛开,又似香兰开怀大笑,真是舒爽至极。

天籁之音传出城门,瞬间消融了挂在长安十二道城门上的寒霜,传入云宵后惊醒了天上安睡的“紫皇”。

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放下手中的工作,用来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逗来了一场秋雨的温润。

神山里的神妪托梦李凭学会了这绝技,弹出的乐曲惊动了整个仙界,鱼儿随着乐声跳跃,蛟龙随着乐声起舞。

连劳累不堪的吴刚听到乐曲后,静静的倚着桂树,忘了自己正在接受惩罚;他身边的玉兔竖起双耳,任凭露水不停地打湿自己的皮毛,而不肯动弹。

【一句钟情】

我最为喜欢“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句诗,既磅礴,又温驯。

磅礴是诗人站在尘世间,看透天上人间,大胆构画这美妙的意境,诗出石破天惊,气势何等壮伟!

温驯则是诗人回归现实中,抚慰苍生,补天石破,化成道道秋雨,湿润草木,滋润大地,好像在说:天有异象,普降秋雨,滋养人间。

补天是女娲拯救苍生的守护,日日夜夜不嫌其累,只怜人民疾苦,保苍生平安,何等的伟大,何等的无私。

而补天石却破了,天下苍生将经历怎么的困难,天怜可见,最终只化作秋雨点点落下,滋润着芸芸众生!

李贺通过这些瑰丽多姿的意象,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观,借助联想转化成了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全诗没有一句直接对李凭技艺的评价,却全诗都是李贺对箜篌声的褒扬,全诗只写乐声与乐声带来的效果,却无一句不带着诗人的感受和评价,语言与意象浑然一体。

【诗歌故事】

人一旦站在高位,就想着主宰世界,忘了该怎么放下身段;一旦见识了辉煌成就,就很难踏实认真;岂不知手下平凡的员工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身先士卒才是长久发展的智慧。

就像华为高调的站在世界之颠,而任正非却异常低调;在中国,很少有一个企业家像他一样,自己只拿公司1%的股份,却将99%的份额奖励给企业的员工。

他像女娲一样站在高处,却不俯视苍生,而心系员工,所以华为员工才有了狼一样的拼搏精神,才能一步步构建出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成了国家的骄傲,民族企业的标杆。

在很多企业都还在为如何做才能在国内立足时,华为已经屹立在世界通讯领域之颠,引领着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像任正非这样的人,有一颗包容世界的心,即使要撑起的天漏了,也愿化作秋雨去滋润人们的心田。

【无障碍阅读】

箜篌: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也叫拨弦乐器。

吴丝、蜀桐:吴地的丝,蜀地的梧桐,做箜篌的上品材料。

中国:诗中的中国意指长安城,当时是唐朝,还没有中国的叫法。

【作家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与诗仙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诗词有鬼斧神工之势,又被誉为“诗鬼”。

【佳句背囊】

“盘古开天而直视。”

出自李白《大鹏赋》,其中“盘古开天而直视”与“女娲炼石补天处”两句,词意上形成绝妙的呼应,相得益彰,一个开天,一个补天,完美的搭配,共怜天下苍生,共显无私的壮举和无畏的奉献。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桂树 一句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