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有哪几种菜-祭祀有哪几种

2024-04-16 02:40:30 百科达人 投稿:LE
最佳答案祭祀仪式有祭礼、祭典;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祇、人鬼;祭祀手段有活祭、牲祭,包括活人、动物和其余祭品;根据仪式大小可分为官方祭典(公祭)、民间祭祀;设施和用具有祭祀建筑、祭祀用具、祭品。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祭祀有哪几种

1

祭祀仪式有祭礼、祭典;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祇、人鬼;祭祀手段有活祭、牲祭,包括活人、动物和其余祭品;根据仪式大小可分为官方祭典(公祭)、民间祭祀;设施和用具有祭祀建筑、祭祀用具、祭品。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以使用场合为基准,从3大类别来看明清民间祭文,各有其特点

2

明清数百年间的常见民间日用类书,其功能非常明确,即尽可能直接满足人们日常随时可用的需求,基本不涉及多少深刻的学术理论分析。例如《事林广记》,对祭文的文体来源,仅在《文章缘起》一栏简单提示了该种文章在古时的出典,再没有其他处进行深入介绍。由此推知,日用类书的祭文,基本都属于偏实用性的文本,而往往不显示其学术价值或来源。

目前可见的明清日用类书中,根据时代先后和介绍内容的差别来看,虽多少均有收录各式祭文,但在分类上较难完全统一。在此,我将以使用场合为基准,从3大类别来看明清民间祭文,各有其特点。

丧葬、祭先类祭文,依附于丧礼的礼仪实践下

中国人自古极为重视丧祭。丧祭既是个人亲情的宣泄途径,也是关乎社会整体稳定的命脉。

丧祭类祭文在这些礼仪活动中担当的,则是从文字上完成人鬼相通的媒介作用。近世日用类书对丧葬礼、祭礼的再现和表述,普遍依赖《文公家礼》的固有形式,但也并非绝对地照搬硬套。而在丧葬、祭先的祭祝文方面,早期日用类书一般会引用部分《家礼》等提供的文本。后期的一些书籍逐渐添加来自不同出处的哀祭文,吸收文学名家的写作特色,甚至直接转抄多种哀祭文名篇,因此在表达形式上较之纯粹的礼书更丰富。

受到宋儒和《文公家礼》等所定文例的影响,日用类书的丧祭文一般有比较相似的书写格式。例如,《事林广记》的丧祭之文,引用了程伊川和石月先生(余安行)的祭祝文式。程伊川的祭文式非常简洁,以常祭为主,书写信息只为满足最基本的祭祀程序需求,因此呈现的是几乎没有任何修饰的文本框架,将祭祀中的时空和人物信息、对象、祭祀报本之意、献祭品等反馈出来即可。

石月先生的祭祝文式是对伊川祭文的补充,所收录的除了常见的岁时祭文以外,考、妣忌辰等祭文的文藻有所铺陈点缀,思想上也有祈求先人赐福、保佑子孙后代获得福祉的私意,较之为祖宗报本的内涵略进一步。但总体来看,形势仍然趋于简洁明了。有研究认为,《事林广记》等类书的丧葬礼节总体上趋于简略,服制上也在从简。而就祭文收录的情况看,其中确实也体现了某种礼仪从简的精神。

从明代的几部日用类书的情况来看,其祭文的书写格式也基本遵照《家礼》原例。举例来说,开头一般固定提及详细日期和“嗣孙某昭告于祖先某、某亲某”等表明身份的语句,格式和用字基本套用了《家礼》式样的写法。不同的是,有时会在文章开头冠以“皇明某年号”的年号,在万历时期的类书中这种写法尤为常见,说明当时国家统一标准的观念在社会上更为深入人心。

但另一方面,《五车拔锦》、《四民利观翰府锦囊》、《三台万用正宗》等书中都收录了不少相同标题的丧祭文本,且遣词用句方面都完全一致,可见日用类书编者在出版过程中往往互相照抄照搬,并不以此为耻。由于抄袭成风,今人通常较难从文本之中揣摩祭文原作者对礼义的看法。正因如此,考察日用类书的礼文学等内容或其余方面时,有必要先捋清类书之间存在的源流关系,不宜随意下判断。

明清日用类书的丧祭文,一般遵循礼制中本宗九族、丧服五服体系亲疏的基本准则,按照家族中主祭者的父族、妻族、母族等顺序依次展开。这些祭文在宗族服制的基础上不断追补和填充各种人际关系,在亲属旁支的方面逐步叠加。而引人关注的是,在《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和《酬世锦囊》等书中,有一部分与出离家族关系之外的交际用祭文,这就表明在当时,师友、官场人物、商人、医生、江湖游方者等人际关系逐渐受到重视,进而也反映了明清社会人口流动频繁、四民上下等级关系松动的时代特点。

不仅如此,伴随时代演进,针对女性使用的祭文数量也在增加,家族内的女性、家族外存在人际网络的女性,以及在贞节、文学等方面受到社会尊重的女子,都拥有与身份定位相符的祭文格式。严格来讲,这种迹象尚不能视为当时女性地位提升的明确象征。

比如从一些称谓的使用来看,这些祭文适用的人群中“门当户对”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有的《夫祭妻文》写到“呜呼,宜人毓秀名门,于归于我”,就是此种观念的体现。但也应当注意到,普通女性在礼仪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已有所发展,这在当时或可看作某种秩序的松动和活络。

从晚明到整个清代的历史阶段里,主流学界以考据学为基本方**,试图重建传统礼仪,礼学实践趋于细致繁琐。与此相应,一部分丧祭文似乎也有分类愈发繁杂的趋势。

如民国四年刊印的《精校礼文汇》,将清末民间丧祭文详细分化出招魂、入殓、告柩、发引、遣奠以及行礼途中一切所见神祇,一直到虞祭、大小祥等等。每个步骤的细节都有一通冗长的文书,仿佛礼仪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宣读祭文。

这种做法并不是明清时的创造,早在《开元礼》即有发端,而唐代的一些敦煌书仪中,就有记录了众多丧祭文名目的情况,也包括了大小殓、奠、临圹虞祭、大小祥、祔庙等程序的各种祭文。不过,《礼文汇》这种晚出类书的祭文明显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所使用的,泛用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现代在民间重新发现的丧祭文文本,有些来自手抄本的村落日用类书。如王振忠引用的徽州日用类书中所见,光绪十二年立舒氏的家中有一些祭文手抄文本,内有:孝堂祭文、墓祭文、虞祭文等,跟丧祭礼仪有密切关联。

鬼神祭祷类祭文

这些祭文与丧祭文形成对照,属于传统意义上祭祀鬼神的礼仪文本。但其祭祀对象已超出了传统礼仪中祖先之鬼的范畴,延伸到各种官方或民间信仰中的神祇、奇人。此外,一部分文章更加强调向神明祷告、谋求荫庇,而和以往祭文的旨趣有所区分。

日用类书里的某些请神、求神祭文,带有较明显的功利心理。明代正规出版的数种日用类书里,有几种鬼神祭祀的祭文是比较常见的。这些文章收录次数较多,并且有较明确的分类。

需要注意的是,丧祭文和祭神文的区分随着类书的发展,相互之间的界限也在不断模糊。

就清末民初时期的《精校礼文汇》来看,其祭文类型就显得极为庞杂。尽管该书在“丧礼卷九”、“祭礼卷十”等部分专门列有祭文一类,实际上书中前后举出的祭文,包括丧礼、祭礼全过程中祭祀、迎送各种大小鬼神的文本,就有上百种之多,种类数不胜数。当然,其来源仍是基于此前的各种明清日用类书,如祭先文部分就有明确标示“邹梧冈”之名,表明是转抄自邹氏《酬世锦囊》的材料,因此仍应视为明清时期祭文。

清代以来民间的祭文在形式上实际上已非常完备,在针对丧祭礼仪的各个部分、阶段都有职责各异的鬼神祭祀对象,配以相应的祭文。这种文本安排,构成了一整套既脱胎于传统儒家礼仪、而又广泛掺入民间信仰因素的文化系统。

如血湖祭文、开光文等,完全属于佛道二教信仰的范畴,而在日用书籍中又被统合至传统儒家丧祭流程中。祭先祭祖和祭祀诸神的体系已然混杂不分,也标志着日用类书在包罗民间社会万象的方面达到了极致,儒家、佛教和道教的鬼神在这些文本中相互混淆。一般百姓不会在祭鬼神时考辨源流,孔子、朱子、观音等形象全部视为同一性质的偶像来祭祀、崇拜。

此外,即便是同一种祭文之中,也分化出了不同情境下各自使用的旁支,比如祭朱文公的文本根据行礼阶段,细分成了封殡用、漏棺用、竖旛用、请印用等不同用途的特例,让人在任意场合下均可以找到对应的文章,方便直接抄写利用。此外,还有一些稀见的日用类书,其中祭文具有浓厚的信仰色彩。

杂用类祭文

这类祭文同样拥有基本的祭文框架,但其内容却超出了一般的祭祀或丧葬礼仪的情境限制,常见于商业契约、冠礼婚礼、佛道活动以及特殊物体的场合。体例和立意大致植根于民间的原生文化,反映出基层和乡村社会民众的一部分日常生活情态。如冠礼、婚礼、赴任等场合的一些祝文。

如《事林广记》搜罗了一部分婚礼用的告庙祭文,而在《酬世锦囊》等较晚出的书中也有专栏列举,其大体行文与丧祭文没有明显差异,不过其中有不少仅是纯粹的祝贺之辞,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正规的祭文。又如,《礼文汇》中的部分佛道祭文,与放焰口、斋醮、放河灯等宗教风俗均有关联。

另外,也有一些祭文被献给非人非神的祭祀对象,通常是针对日常生活中发生作用的某种客观事物。特别像是《祭水碓文》,专门为水碓所作。水碓是古代一种舂捣用、靠水力驱动的立体机械装置,可充分利用水利条件提升农业效率。

这种水碓祭是人民群众根据生活经验,为表达对生产工具的感谢,专门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独有的祭祀礼仪,虽不属于祖先或鬼神正祀,感恩报本的情感却无不及。同时,祭文强调器物祭礼仍然符合儒家礼教思想的理性一面,不流于佛道的虚妄。

其中所献祭物、所陈祝辞,都是对工具实用之“理”的发挥,虽称之为礼仪,而内在精神其实是质胜于文、功利实用的。杂用类祭文在观念和用法上兼收多种文本之特点,又随时随事而作,以实用性见长,其不拘一格的状况大抵如此。

祭祀:什么是祭祀?祭祀的来历?为什么祭祀?

3

祭祀,是一种伴随着我们文明诞生的信仰活动,源自于天地和谐共生以及对于大自然的敬畏而产生的理念。据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自然信仰和祖先信仰。

自然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是由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自身的祖先的崇拜,古人认为只要祭拜天地自然就以及自身的祖先就会得到庇佑,由此产生了各种祭祀相关的活动。春节、清明节、重阳节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节日。

自然祭祀其实是在心理思维的意义上感悟与自然沟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我国在古代认为神是真实存在的,古代祭祀就是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现实体验途径。祭祀活动,进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祭祀的祭品也有一定的规范。古代准备的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现代则是更多的遗留传统以及对祖先的追思。

一些祭祀时间

端午节:五月初五,为驱虫

中元节:七月十四/十五,民间称七月半。佛教把这天叫作盂兰盆会

寒衣节:起自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所谓“十月一日送寒衣,哭倒长城千万里,抱骨回乡。”

十一月十六:此日祭供有请求佛祖超度亡灵的意思。

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送灶神、祭祀迎春之日。

我国古代祭祀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较为普遍流传的的方式,在祖先葬地举行,也就是“上坟”。时间主要是忌日和清明。

第二种方式是家祭。不用去葬地上坟,也可以和上坟同时进行,把直系宗祖的牌位供在正堂或“家庙”,全家或是全族人一齐祭祀,在家祭地称“请家堂”,场面非常肃穆。

第三种方式是清明节扫墓,也被称为寒食展墓。其过程大致是寒食节这一天,一家人一同来到先祖坟地,然后致祭、添土、挂纸钱。因这为这些活动与千家万户的祭祀息息相关,所以在民间十分被重视,被叫作“野祭”,后来在古代王朝在编修五礼的时候,帝王敕令将寒食节展的这些活动编入五礼之中的第一项吉礼中,使其永为恒式,为其正名。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几种 祭祀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