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概括-我的第一本书作者简介

2024-04-03 12:44:35 综合百科 投稿:口天吴
最佳答案《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牛汉,本书的主要概括是本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这些都是作者在那个特定年代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思考,这也是这篇文章能打动人的地方

我的第一本书概括

1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牛汉,本书的主要概括是本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这些都是作者在那个特定年代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思考,这也是这篇文章能打动人的地方,作者也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五分钟教你读完《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

2

最近读了柏永辉老师的《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看这本书之前,我是带着很多疑问想来找答案的。

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了解我自己吗?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的性格是什么,我适合做什么工作?我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疑问吧。想通过一本书就解决自己所有问题,其实也不实际。

但是我始终认为,在一本书里面如果有一个点能击中你,让你能有所启发,那就是一本值得读的书了。这本书我读了三遍,第一遍浏览大概,搭建初步框架。第二遍选择我认为的重点章节认真学习。第三遍是把每个知识点代入自己的情况,让自己有参与感的学习。根据作者柏老师的观点,学和习是分开的,所以我其实花了很多时间来复习这本书的内容,然后整理了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并画了思维导图。最近我也在学习记忆方法,于是我又画书本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手绘了一张图帮助自己记忆和理解。

我把这本书的人生规划分为五大部分:1、我的定位在哪;2、我的资源怎么配置;3、我的时间怎么管理?4、我的知识怎么管理?5、如何快速变强。

自己做的思维导图,以方便自己的理解为主,所以有些文字介绍不可少。

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收入水平在同行、在朋友、甚至在世界上位于什么样的位置。我算是穷人吗?我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多少?知道自己的位置,才有动力往前进。

你现在处在什么的人生阶段呢?柏老师非常有创造性的给了一个生命时钟模型,把人的一生都画进一个圆里面。原来人生规划可以分为学业、职业、事业、创业生涯的规划,每个阶段的主线任务都不一样。24-36岁是处于积累经验和默契值,达成专业知识变现和履行契约能力的阶段。我们很多人其实是忙碌又平淡的度过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每天常规地上班下班回家躺着刷碎片化的娱乐软件度过一天又一天。你问他们喜欢自己的工作吗?90%的人都说:“不喜欢,只想早日退休”。为什么不喜欢?不知道,不清楚,没想过。

人生生命时钟规划

最近我有一个人生感慨,就是你真的要花具体的时间去思考你自己。我今年就一直在做这件事情。不要放任自己迷茫、无助,如果觉得工作烦躁、在溺水的边缘,那就拿出具体的时间好好坐下来找答案。不要总说没有时间,很忙,下次一定。哪怕拿出周末半天时间,去一个书店拿出纸笔,认真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

“我了解我自己吗?我做什么事情最有成就感?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的性格是什么,我适合做什么工作?我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人相处?”在生命的时钟里,要你自己一寸寸地走完。

第二部分是资源配置,你可以尝试用 “10%~15%的学习投资原则”。

1、想要赚到20万元的年收入,你至少应该投资2万~3万元的学习费用。这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你的心愿清单里面有很多美梦,但是你投入了多少成本呢?就算种一颗树,至少也要投入种子浇浇水才可以啊。我们大多数人在脑海里演练了无数次自己的成功,手机收藏夹里有无数的学习、纪录片、健身视频,但是有多少是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实践了的呢?

问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源?谁是我的资源?我可以成为谁的资源?我从资源中可以获得什么,我是否需要亲自参与?为了得到资源,我必须付出什么?对应的成效代价比是多少?

看看这个小人儿,记着10-15%的投资比例

2、建立自己的情报信息网,检索自己的信息来源,互联网让我们足不出户了解世界的时事热点,但是事实的真相不能光靠网络渠道。除了百度、头条、某书、某音,还有很多可以求证事实的渠道,不要听风就是雨。

3、描绘自己的专业知识地图,作者给了一种方法:找到足够多数量的行业公众号(50-100个),分析高频词汇、行业模块。如果你想年薪百万,就看看年薪百万的人他们是怎么做的,学习借鉴模仿。

描绘自己的专业知识地图

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唯一的筹码就是时间。用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所以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你可以怎么利用呢?这就是第三部分的内容——如何管理你的时间?

时间管理分为年、月、日。可以概括为:年——五年日记;月——主线和底线任务;日:1-3-5工作法。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认认真真的花了5天时间,整理了自己过去去年的日记(庆幸我一直都有断断断续的记录),按照作者的方案,拉了一个EXCEL表。很多人总想着规划未来,却忘了回顾从前。当我回头看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改变了太多,也渐渐明白了很多道理。值得注意的是,日记不是记录自己的愧疚感,而是反思行动上的不足,思考优化和解决方案。

月:底线任务和主线任务:每月给自己设定主线任务,底线思维:本月必须要完成的,如果这个没完成,其他的都白费。

日:每日可以分为三类事情:创造价值类(不可打断)、需要他人协同类、附加值低的碎片类(随时可打断),这个比例可以分为1-3-5。

关于时间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tips,就是建立自己的无差别修炼状态。根据不同场合、地点,切换自己的高频、中频、低频学习状态。比如早上起来的2小时,是我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可以进行创造性工作;找出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学习的时间段,比如中午吃饭、晚上洗澡,早上6点以前等等。

第四部分是如何管理你的知识。首先还是要问问自己,现有知识储备是否能支撑你年薪50万?你的大脑、硬盘、书房里是否有这些专业知识?我一年其实也看很多书,甚至还做了笔记,但是隔了一段时间,发现很多内容基本都忘光了。

“ 如何废掉一个成年人:不断的给他新知识,让他忙于学,但是从来不让他实践。”书里明确的告诉我们,学与习本来就是分开的,学与习的比例应该是1:10。1倍的知识量要花10倍的时间去实践。你要寻找什么样的知识,值得花十倍的时间投入?

要学会把语文思维转化为数学思维。语文思维:今年我要过得开心一点,赚多一点钱。数学:今年我要存15万元。尝试用统计学思维看问题:如果要看懂一本英文书,你需要准备多少词汇。作者把一本英文全书录入系统分析,发现录一共4600多个单词,其中90%都是初中高中的高频词汇,只有5%,不到6页纸的生僻词。其实你只需要再多学习6页纸,你就能读懂这本书,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对吗?

对的对的

关于如何快速变强,有两个关键问题。

一,你需要时刻问自己:“我是谁,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会帮助到一群什么人,解决他们什么样的问题”。

二,如何在一大片麦田里找到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于是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第一个弟子刚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的是;第二位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第三位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麦穗中最大最美丽的一支。

从麦穗理论里寻找最优解,用38%的时间认真积累经验,剩下50%实践,最后12%的时间复盘总结,所以,100小时的外语学习,就可以分为38小时的理论学习,50小时的实践和12小时的总结思考。

所有的学习最关键的还是要实践和复盘,所以我把书本内容用自己的理解画成了图片,也做了思维导图,分享给大家,是一种知识输出,也能检验和加固自己的记忆,与大家共勉。

简单手绘我理解的知识点,有助于自己的记忆~

WwW.BaiKeZhishi.Com
标签: 我的 本书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baikezhishi@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